“和”的关联与延展:试谈音乐的美——兼及嵇康《声无哀乐论》
本文选题:和 + 无声至乐 ; 参考:《理论学刊》2009年09期
【摘要】:在中国音乐美学的历史范畴,以"和"为美是自始至终的审美准则。春秋时期已经有了对音乐美的探讨,发展至魏晋时期,嵇康系统地论述了音乐的本质,为后来研究音乐的自身规律和特点奠定了根基。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讨论了有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音乐的本体是什么等问题,也开创性地对音乐形式美、音乐实际内容与欣赏者理解之间的关系作了深入探讨,这种把握大大超越了之前音乐美学重在阐述音乐与道德、政治的关系的界限,而向音乐艺术的内部深入。
[Abstract]:In the historical category of Chinese music aesthetics, the beauty of harmony is the aesthetic criterion from beginning to end.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there has been a discussion on the beauty of music. In the Wei and Jin dynasties, Ji Kang systematically discussed the essence of music, 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the later study of the law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usic itself. Ji Kang's Theory of Music without sadness not only discusses whether there is sadness or not, whether music can change customs, what is the essence of music, and so on, but also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rmal beauty of music, the actual content of music and the understanding of appreciators. This kind of grasp greatly surmounts the previous music esthetics to elaborate the music and the morals, the political relation boundary, but to the music art internal depth.
【作者单位】: 青岛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波;;论指挥美学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升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童江梅;;论合唱训练的着力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3 程海艳;;宝卷音乐美学思想探微——以《临泽宝卷》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4 梁宇;;从舞赋走进汉代舞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汤其林;唐玲;;从《论语》看孔子的乐舞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6 胡迪聪;;浅析儒家乐论思想与中和论美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7 张静亚;;浅谈《声无哀乐论》中的“声”“情”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8 陈晔;;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9 覃勤;;中国“乐”与“诗”的分合渊源及关系综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10 薛冬艳;;中国音乐美学中的文人气质散议[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徐心希;;泉州书院、社学的发展与朱熹理学思想的深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3 余瑾;鲁新华;林华景;李莉;古琨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老年音乐保健[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3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4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雪梅;中国现代小说的音乐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林莉君;浙江省磐安县仰头村《炼火》仪式的音声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9 张宇;中国建筑思想中的音乐因素探析[D];天津大学;2009年
10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匡秋爽;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6 薛丽;探究声乐演唱之美[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7 寇冠宇;大陆校园民谣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吴琪;先秦儒家音乐与道德的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马幔;“和而不同”[D];河南大学;2011年
10 刘潇;双钢琴的教学构想[D];吉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慧玲;;浅析孔子的中庸思想[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周红波;;自然·和谐·超越——嵇康人格美对现实的启示意义[J];理论月刊;2009年10期
3 海晓君;;乌托邦的民主与道德和谐价值观重述[J];法制与社会;2009年18期
4 卢政;;生态美学视野中的嵇康——试论嵇康美学的生态智慧及其当代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李菊霞;也论传统思维的基本特征[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汉文版*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6 曹刚,王艳玲;和谐的人——儒学视野中的人及其道德维度[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7 臧平;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J];吉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1期
8 张玉莲;;传统文化的现代精神价值[J];大家;2010年04期
9 张军;;“道”“势”之争的悲剧——嵇康思想探析[J];飞天;2009年06期
10 烟晓红;;嵇康其人其诗的自然观[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世江;;收入分配不公殃及社会(如铸造业)的和谐与发展[A];第八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曲培亭;;浅议如何构建企业内在的和谐[A];首届山东材料大会论文集(土木建筑篇 下)[C];2007年
3 杨丽;;辛弃疾农村词中的和谐图景[A];纪念辛弃疾逝世80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张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司法制度——如何实现公正与和谐的刑事法律援助制度[A];中国犯罪学研究会第十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辑)[C];2006年
5 滕亮;;浅谈如何构建和谐医患关系[A];湖南省卫生经济与信息学会第一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第一次学术年会专辑[C];2010年
6 唐建华;;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讨论[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7 白振军;;环境保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卷)[C];2006年
8 沈建中;;树立新课程理念 有效推进班集体建设[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9 张朝华;;构建新课程下的和谐课堂[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理科专辑)[C];2006年
10 贾宁;;浅谈城市色彩修辞与人居环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韩望喜(伦理学博士);做“经济人”也要做“道德人”[N];深圳商报;2001年
2 吴克敬;媒体人的道德保健[N];西安日报;2001年
3 刘正山;经济学谈不谈道德[N];国际金融报;2002年
4 何海波;认真对待道德[N];法制日报;2002年
5 ;虚拟世界的道德[N];计算机世界;2000年
6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王小锡 本报记者 李扬;重视“道德应对”[N];新华日报;2002年
7 刘坚承;道德不能代替市场法则[N];中国信息报;2000年
8 邓黎;南非政府与跨国公司打“道德官司”[N];检察日报;2001年
9 朱小试 陈敏;经济全球化与国际商务道德[N];中国贸易报;2000年
10 王永兵;现代教育“道德”缺失的启示[N];中国审计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德和;以“和”为核心的企业伦理文化研究[D];中南大学;2008年
2 陈丽;[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玉冰;太极拳本体论[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强昌文;契约伦理与权利[D];吉林大学;2005年
5 仰和芝;生存与和谐[D];复旦大学;2005年
6 刘玉静;合作学习的伦理审思[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魏燕;平衡的寻求:在道德和美之间[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陈云;企业高层管理团队冲突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9 陈志英;商业连锁和谐内治机制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10 王曼;中国企业社会责任理论与系统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丽辉;托尔斯泰作品中三位女性人物命运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2 焦健;论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和谐艺术[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3 李政;高校师生关系新问题的反思和对策[D];西南大学;2008年
4 叶菊华;民办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5 吴海英;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戴红艳;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对现代和谐家庭建设的意义[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7 俞慧琴;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浅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哲;论技术的人文美追求[D];武汉科技大学;2006年
9 吴秉奎;论中西写实主义油画中的“和谐”理念[D];延边大学;2007年
10 朱明;人民政协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755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0755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