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记》袭《易》考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Le Ji is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Book of changes. This problem can be discussed by the method of philology, and the lineage of the two documents can be combed out. < Le Ji >, or adhering to the thought of the Book of changes, or plagiarizing its paragraphs with its words and phrases, or even the whole paragraph, And mainly by directly quoting the words, sentences and paragraphs of the Book of changes, and by following the ideological proposition of the Book of changes, we can prove our own thoughts of etiquette and music. The Book of Music reconstructs the study of the natural universe of the Book of changes into the study of social personnel.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music and aesthetics.
【作者单位】: 湖北科技学院(原咸宁学院)音乐学院;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乐记》袭《易》考”(2011jyty135)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J6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波;;论指挥美学在传统文化思想中的升华[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2 叶莲;阴阳变易观念及其思维方式[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童江梅;;论合唱训练的着力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1期
4 程海艳;;宝卷音乐美学思想探微——以《临泽宝卷》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6年12期
5 梁宇;;从舞赋走进汉代舞蹈[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6 汤其林;唐玲;;从《论语》看孔子的乐舞思想[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4期
7 胡迪聪;;浅析儒家乐论思想与中和论美育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8 张静亚;;浅谈《声无哀乐论》中的“声”“情”关系[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9 陈晔;;浅谈音乐欣赏教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10 答浩;;立人之基 重德之本——论孔子修身理论形成的文化基础[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阎耀军;索宝祥;;我国古代前馈控制思想对现代社会管理的启示[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徐心希;;泉州书院、社学的发展与朱熹理学思想的深化[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陈鸿祥;;当代视野里的秋白意蕴[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8年
4 陈鸿祥;;当代视野里的秋白意蕴[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二辑)[C];2009年
5 谭家健;;《左传》美学思想札记[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6 沈铭贤;;天人合一:意义与争论——地震灾后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新思考[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哲学·历史·文学学科卷)[C];2008年
7 余瑾;鲁新华;林华景;李莉;古琨如;;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老年音乐保健[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燕;《周礼》所见王室起居职官专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6 吕韶钧;舞龙习俗与民族文化认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7 韩伟;宋代乐论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吴学忠;跨文化交流背景下音乐融入外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莉;魏晋南北朝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潘震;中国传统情感英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曦;论由中国民歌改编钢琴曲的创作与教学[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继荣;魏晋人文思潮中的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4 匡秋爽;红色经典音乐的美育价值与传承传播[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世红;彭龟年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6 吴丹洁;探寻“三生”教育智慧[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玲;从中西文学与音乐的关系看文学与音乐欣赏中的互相渗透[D];大连外国语学院;2010年
8 梅婉婷;关于中国画山水的时空感[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9 薛丽;探究声乐演唱之美[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10 寇冠宇;大陆校园民谣的兴衰及其原因分析[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星群;;礼乐中和与中道和谐——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美学思想比较[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2 丁怡;;儒家乐教观念的审美精神[J];黑龙江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3 夏旭光;;浅谈传统音乐与易学的同源异构[J];网络财富;2009年07期
4 刘道远;;周易乐律[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5 吕联;;在“大易之美”中探寻中国古典舞的美学意蕴[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蔡仲德;吕骥《〈乐记〉整理本注译》商略[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0年02期
7 刘继萍;杨小霞;;《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教育思想之比较[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8期
8 李丹;;从《乐记》、《乐论》看先秦音乐美学思想发展[J];科技信息;2008年36期
9 肖丽娅;;论《乐记》音乐美学思想中的和谐审美观[J];铜仁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10 李欣慧;;《乐记》的情感艺术与审美思想[J];北方音乐;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吾淳;;略论中国古典乐论中谐和审美思想的生成[A];儒家文化与和谐社会——纪念孔子诞辰2556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5年
2 金明春;;论中国歌曲的衬字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潘照东;;论蒙元宫廷音乐及其文化艺术价值[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北民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王泽民;礼乐制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N];甘肃日报;2009年
2 弓克;君子颂歌 时代美韵[N];长春日报;2009年
3 苏占兵邋朱梅;论儒家乐教意旨的核心符码:乐象[N];光明日报;2008年
4 郭杰;孔子的音乐思想[N];文艺报;2008年
5 史君良;香港乐评之我见[N];音乐周报;2004年
6 钟艺;儿童歌曲需要与时俱进[N];西藏日报;2004年
7 王南邋柳霞;给音乐文化一个家[N];光明日报;2008年
8 孙蓉蓉 南京大学文学院;《乐纬》与《乐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9 何晓兵;闲话“听觉艺术”[N];音乐周报;2003年
10 张佳林;“有意思吗”之中外之别[N];音乐周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友华;先秦大型组合编钟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9年
2 柏互玖;大曲的演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3 陈永;中国音乐史学的近代转型[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4 郭威;曲子的发生学意义[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0年
5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璐;音乐史与建构:《吕氏春秋》与《汉书·礼乐志》的叙事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珊;《乐记》音乐哲学的基本理念及其相关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5年
3 刘健婷;从《礼记》阐述的音乐形式论周代社会的政治内涵[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俊杰;两种目的论与两种礼乐观[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5 王美佳;《清史稿·乐志》中的礼乐研究[D];云南艺术学院;2010年
6 董晓明;殷商乐器的礼乐因素及其演进[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沈sメ,
本文编号:21646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164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