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学中的“前理解”之于钢琴作品的阐释
[Abstract]:The pre-understanding theory provides a new theoretical field of vision for piano teaching, and examines the present piano teaching from this angle, and provides theoretical guidance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piano education.
【作者单位】: 浙江教育学院艺术学院;
【分类号】:J6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刘俊香,王中会;理解的现时性语言——谈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语言[J];晋阳学刊;2004年01期
2 曹剑波;论伽达默尔的先见学说[J];唐山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3 刘习根;试论伽达默尔的理解观[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年S1期
4 陈本益;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简论[J];浙江学刊;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方珠;;论元散曲翻译中的模糊再现[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陈吉猛;文学本质研究的六个向度[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3 朱爱瑜;一种谎言的真诚说法━━读《可以说谎可以爱》[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4 刘伟;试论唐代传奇小说的诗化特征[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5 朱蕴轶;从对立到统——试析“二轮转”手法在马洛夫小说创造中的运用与表现[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6 吴小红;;大学英语中小说文章的欣赏[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7 姚石;;超越之维的丧失——对《大西洋─太平洋食品商场》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涂传娥;;浅谈解构主义翻译观[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9 周莉;;试论中西比较诗学的对话冲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年12期
10 谷莹;;悲剧美在大众文化下的处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阮倩;;“童贞”观念的初始——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解构主义批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颖琦;中国传统小说叙事模式的“红色经典”化[D];苏州大学;2008年
2 刘迎春;古法英译话互文[D];苏州大学;2008年
3 李永梅;“渡河人”对家园的追寻[D];山东大学;2009年
4 孙晓青;文学印象主义与薇拉·凯瑟的美学追求[D];河南大学;2008年
5 张鹏;大地伦理的诗意呈现[D];上海大学;2009年
6 顾宁;网络社会环境下的当下中国文学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7 安世遨;大学生对话管理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8 成海鹰;文学欣赏伦理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9 秦春;中国文学教育历史轨迹及价值反思[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刘生军;城市设计诠释论[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丹;数字化时代的文艺消费[D];中南大学;2009年
2 辜桃;《大学》在近三十年中国大陆的阐释[D];中南大学;2009年
3 王桃桂;从主体间性视角解读《红楼梦》杨译本[D];中南大学;2009年
4 姚利红;论新时期小说中的喜剧精神[D];中南大学;2009年
5 付臻;解构主义视角下汉语模糊性的英译处理[D];中南大学;2008年
6 谭晓芳;邱华栋与朱文欲望化都市写作之比较[D];南昌大学;2008年
7 王萃萃;土地原型与诗性文化[D];南昌大学;2008年
8 王昕;别样的思索[D];南昌大学;2008年
9 桂哲;“空白”—艺术的灵魂[D];山东大学;2009年
10 于彦超;伽达默尔解释学解释有效性批判[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郭贵春,刘俊香;伽达默尔的理解语境观[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0年07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志润;前理解结构与美诺悖论的解决[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2 肖意贞,曾翠萍;理解何以可能──论“时间距离”的哲学解释学意蕴[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3 韩震;阐释与哲学发展断想[J];甘肃社会科学;1994年01期
4 陆杰荣;论哲学的对话[J];广东社会科学;1992年03期
5 朱士群;现代释义学原理及其合理重建[J];哲学研究;1992年09期
6 刘丽萍;论理解的概念规定性──兼论前苏联学者对理解问题的研究[J];现代哲学;1998年02期
7 阿依尼萨;;如何把握声乐教学中情感流失问题[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5期
8 孙凯;浅析声乐教学中的情感流失现象[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华霞;;前见:创造性阅读的动力[J];语文学刊;2006年18期
10 蔡永恒;主体的实现及其自由空间[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198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刘小新;电子传媒的文化坐标[N];中华读书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蔡瑞婷;从阐释学角度对接受美学的再思考[D];曲阜师范大学;2007年
2 谢丁林;理解的客观性[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3 景洪春;接受美学视野下的生成式阅读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艾战胜;波普尔理解理论的理解[D];中南大学;2002年
5 龙佳红;论译者风格的显形[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4469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4469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