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偏离的心理机制研究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last century, a large number of studies have found that music aesthetic deviat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music aesthetic, and also a kind of psychological adaptability performance of music aestheticians. (Carl E 路Seashore put forward the "deviation principle" and explained the phenomenon from an aesthetic point of view. However,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research on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this phenomenon at home and abroad. On the other hand, the temporal psychology has carried on the research to some extent to the music aesthetic deviation related time deviation phenomenon and has accumulated the related achievement. Referring to the relevant research paradigms of temporal psycholog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musical aesthetic deviation as an adaptive existence and its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with two experiments and four kinds of assignments.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inner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aesthetic deviation of music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mplicit representation of the aesthetician's time, which is characterized by the existence, directivity and direction of the implicit sign of the note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momentum. Strength; (2) there are three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esthetic deviation of music: note direction characteristic, note motion characteristic and note momentum characteristic; (3) the phenomenon of music aesthetic deviation is a universal phenomenon and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esthetician's cognition, which shows the implicit "cognitive permeability".
【作者单位】: 西南大学音乐学院;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音乐审美心理研究”(08JHQ0007),项目负责人:郑茂平 西南大学人文社科重大预研项目“音乐审美的心理机制”资助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张大均;江琦;;《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适应分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年02期
2 郭秀艳,周楚,黄希庭;音乐时间知觉的研究述评[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梁建春,黄希庭;几种时间表征的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1999年01期
4 黄希庭,梁建春;内隐时间表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2002年03期
5 郭秀艳,肖辉彬,周楚;动态和静态条件下内隐时间的存在和特征[J];心理学报;2004年03期
6 高拂晓;;中外音乐表演理论研究进展及比较和评价(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晓波;;东乡族中学生个性、自我及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其关系[J];安康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袁东辉;;在交谊舞中培养青年人的素质修养[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9年S1期
3 张广磊;;团体训练在提高高职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及原因分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14期
4 朱昭红;沈德立;;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适应状况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4期
5 丁桂凤;赵国祥;;中学生的适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6 杨伊生;;《适应分量表》在蒙古族青少年群体中使用的信、效度检验[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3期
7 李祚山,尹华站;时间心理学的研究进展综述[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2期
8 刘汝佳;尹铁超;;诗歌与乐曲之节奏美研究[J];成人教育;2009年05期
9 周洁;;浅谈歌唱的情感表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8期
10 牛媛媛;;音乐中的悲剧美[J];大舞台;201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高丽;中小学生自我调节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阔;美国黑人早期布鲁—鲁斯音乐的兴衰(1890-1929)[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伯约;时间顺序标码的层次网络表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5 张君仁;花儿王朱仲禄[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6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7 谈加林;时间洞察力中时间认知与体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曲致正;雷格尔的复调技法探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9 张凤琴;特殊儿童与正常儿童时间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郑茂平;音乐材料时间属性的认知加工对计时偏差的影响[D];西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玉洁;肖邦音乐对愉悦性的表现方式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静文;舒伯特小提琴奏鸣曲与其艺术歌曲作曲技法的相似性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临舒;巴赫《恰空舞曲》四个音响版本表演创造的合理性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靓;音乐融入跳远教学对普通高校男生助跑技术影响的实验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5 张慧珍;初中生情绪调节策略的结构及其与亲子依恋、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6 刘菡佳;学前儿童音乐听觉培养的现状调查与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徐亮;“中国风”歌曲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倩;视唱的艺术—论视唱训练中的艺术表现[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9 朱静宁;音乐调式稳定性期待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郝均倩;聋人大学生情绪管理能力对其学校适应性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建绩;陈会昌;;对中小学生的气质、心理适应性和意志品质的测试与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8年04期
2 樊富珉;社会现代化与人的心理适应[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4期
3 张大均,冯正直,郭成,陈旭;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4 陈会昌,,胆增寿,陈建绩;青少年心理适应性量表(APAS)的编制及其初步常模[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5年03期
5 韦小满;儿童适应行为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年04期
6 梁建春,黄希庭;几种时间表征的研究概况[J];心理科学;1999年01期
7 郭秀艳,贡晔,薛庆国,袁小芸;遮挡范式下对碰撞时间的估计[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8 黄希庭,郑涌;时间记忆的理论与实验范型[J];心理科学;1995年04期
9 黄希庭,梁建春;内隐时间表征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报;2002年03期
10 黄希庭;时距信息加工的认知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建文;青少年社会适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结构、机制与功能[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春莉;大学生心理适应能力问卷的编制及应用分析[D];山西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廖家骅;音乐审美中的恋旧心理[J];音乐研究;2000年01期
2 肖彦;高校音乐文化活动及音乐审美之我见[J];理论界;2004年02期
3 俞燕;;淡音乐审美的意境[J];民族音乐;2010年02期
4 冯韶华;谈如何提高孩子学习钢琴的积极性[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5 周爱荣;通过音乐教学提高中师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6 修海林;音乐审美中情感情绪问题的研究[J];中国音乐学;1987年02期
7 修海林;;中世纪神学氛围中的音乐思想[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1期
8 潘文瑾!江苏;浅谈音乐审美探究思维的启发[J];中国音乐教育;1997年05期
9 郑秀玲;谈音乐审美教育对培养人全面发展的作用[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02年02期
10 刘飞云;论“境”在音乐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2 刘丹;;音乐审美的共性与个性[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3 孙佳宾;;论音乐审美记忆结构中的感觉记忆[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李君;;让美滋润大学生的心理[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新敏;音乐教育与人文精神[N];周口日报;2006年
2 陶世群;音乐教育要突出“三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3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周晓梅;音乐考级中功利现象的思考[N];光明日报;2008年
4 张乐;不要被“大师”所迷惑[N];音乐周报;2011年
5 阿 蒙;名师联袂演绎古筝传奇[N];中国艺术报;2004年
6 谢洪瀑;浅谈音乐的社会功能[N];贵州政协报;2001年
7 孟凡玉;工尺谱仍然活在民间[N];音乐周报;2005年
8 显舟;享受戏剧 享受音乐[N];音乐周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梁婷;调动“联觉”轻松走入音乐世界[N];深圳特区报;2006年
10 刘海燕;曾遂今所著《音乐社会学》可读性强[N];音乐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尹爱青;音乐审美教育的人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3 吴佳;感性声音结构并审美判断形成的感性契机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8年
4 李晓冬;感性智慧的思辨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5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李杰;音乐意象加工水平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何艳珊;老子音乐美学思想与相关艺术审美[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阴慧慧;影响音乐审美移情的主导因素[D];西南大学;2012年
2 哈斯格日乐;蒙古族抄儿音乐及其音乐审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年
3 邵义光;音乐的德育功能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4 童玲;视唱练耳课程与音乐审美心理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一;音乐审美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与作用[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建辉;关于音乐审美课程作为普通高校必修课的可行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季s
本文编号:24472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447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