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风格解读与人文诠释
发布时间:2020-06-14 04:00
【摘要】: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是浪漫主义早期的代表人物,在艺术歌曲、管弦乐、钢琴音乐、室内乐作品领域均有着突出的创作成就。目前国内学界针对其器乐作品尤其是室内乐作品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笔者以《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为研究个案,从音乐本体分析、音乐叙事风格分析和作品的人文诠释三个方面对作品展开研究,力求在把握其创作风格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论文的主体分为三章:第一章通过对《d小调弦乐四重奏》主题、动机和力度等音乐要素的本体分析,考察了作品中的情绪表现与风格特征。舒伯特在《d小调》中将多种风格素材与富有个性的和声语言相融合,一方面提升了音乐的情感表现力,另一方面增强了音乐的戏剧张力。第二章通过分析歌曲《死神与少女》和《魔王》中塑造出的角色形象,探究两首歌曲与《d小调弦乐四重奏》在主题结构上的联系以及音乐风格上的影射,总结出舒伯特在塑造对立形象“死神”与“少女”的同时,通过主题变奏、调性转变等手法对二者之间的“对抗”过程进行了叙事性表达;第三章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基于对作曲家创作该作品时的社会历史语境、个人生活境遇、个性特征的考察,进一步挖掘这部作品蕴含的人文内涵,认为作品深刻地反映了梅特涅统治时期黑暗的社会现实,以及舒伯特本人的双重性格以及人生境遇。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614
【图文】:
和副部主题,快速的三连音使得音乐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这种气氛从主部主题一直持续到副部主题结束。在开头四小节的第二小提琴声部(图1-1),伴随着附点二分音符与三连音相接的节奏型,出现了d自然小调的音阶下行。伴随着ff力度的三连音,一种剧烈的紧张情绪直击人心,仿佛死神之手拂过了少女的面门。图 1-1随后,在4-7小节中的第一小提琴声部,出现了“隐藏”的d小调上行音阶(图1-1)。如上谱例,在第5-7小节的强拍上呈现出G-A-B三个音的音高上行;但同时,在三个小节的弱拍上重复的F-E-D三连音又“弱化”了这一上行的态势,与之前的强拍和连续的三连音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旋律给人以游移不定的感觉
第二主题出现在第15小节,,延续了这一紧张不安的气氛——三连音下行又一次出现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图1-2)。这次仅用一个小节便完成了一个八度内的d自然小调音阶下行,并进行了重复,动力性较之前也有所增强。图 1-2与此同时,伴随着突强和渐强的力度变化,突出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上行旋律,终于在第18小节上行至最高点——A音,情绪达到了顶点(图1-2)。同时,三连音上行旋律线清晰可见,从第二小提琴的B音一直上行至第一小提琴的A音。胆怯的少女似乎变得更加勇敢了,她做出反抗并尝试摆脱死神的魔爪。而随后的音乐发展似乎再次打击了少女的反抗决心——第19小节处第二小提琴声部的#C音伴随着三连音音型在两拍之内就下行至中提琴声部的D音,与开头两个小节形成了呼应(图1-3)。图 1-3第二主题的20-24小节几乎是第15-19小节的高八度再现(图1-4上方)。当音乐进入第二主题时
本文编号:2712242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J614
【图文】:
和副部主题,快速的三连音使得音乐在情绪上表现出一种紧张不安的气氛,这种气氛从主部主题一直持续到副部主题结束。在开头四小节的第二小提琴声部(图1-1),伴随着附点二分音符与三连音相接的节奏型,出现了d自然小调的音阶下行。伴随着ff力度的三连音,一种剧烈的紧张情绪直击人心,仿佛死神之手拂过了少女的面门。图 1-1随后,在4-7小节中的第一小提琴声部,出现了“隐藏”的d小调上行音阶(图1-1)。如上谱例,在第5-7小节的强拍上呈现出G-A-B三个音的音高上行;但同时,在三个小节的弱拍上重复的F-E-D三连音又“弱化”了这一上行的态势,与之前的强拍和连续的三连音下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里的旋律给人以游移不定的感觉
第二主题出现在第15小节,,延续了这一紧张不安的气氛——三连音下行又一次出现在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部(图1-2)。这次仅用一个小节便完成了一个八度内的d自然小调音阶下行,并进行了重复,动力性较之前也有所增强。图 1-2与此同时,伴随着突强和渐强的力度变化,突出了第一小提琴声部的上行旋律,终于在第18小节上行至最高点——A音,情绪达到了顶点(图1-2)。同时,三连音上行旋律线清晰可见,从第二小提琴的B音一直上行至第一小提琴的A音。胆怯的少女似乎变得更加勇敢了,她做出反抗并尝试摆脱死神的魔爪。而随后的音乐发展似乎再次打击了少女的反抗决心——第19小节处第二小提琴声部的#C音伴随着三连音音型在两拍之内就下行至中提琴声部的D音,与开头两个小节形成了呼应(图1-3)。图 1-3第二主题的20-24小节几乎是第15-19小节的高八度再现(图1-4上方)。当音乐进入第二主题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安妮;;田园风格与舒伯特的《G大调钢琴奏鸣曲》(一)[J];钢琴艺术;2006年01期
2 刘永福;“移调”与“换调”概念之辨析[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5年04期
3 朱之谦;序曲的产生与发展[J];艺圃(吉林艺术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李德伟;中古及近代早期普鲁士和奥地利绝对君主制比较研究[D];云南大学;2016年
2 戴立莉;舒伯特d小调弦乐四重奏《死神与少女》诠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4年
3 姜筱雯;浅论舒伯特《G大调钢琴奏鸣曲》(D894)中的田园风格元素[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4 毛斐均;从三部器乐作品探析舒伯特的音乐悲喜人生[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5 彭振文;论梅特涅的均势外交及其影响[D];湘潭大学;2009年
6 刘科;试析舒伯特室内乐的歌曲化旋律特色[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12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71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