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黄自艺术歌曲特征及其演唱风格研究

发布时间:2021-01-22 07:37
  黄自,是中国近代音乐史上一位极为重要的作曲家、音乐理论家和音乐教育家。他以34个春秋的短暂一生,尤其是在回国后仅约十年的音乐活动中,为我国专业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黄自先生的作品主要是声乐,他的抒情歌曲是他全部创作中特别有艺术价值的部分。正如钱仁康先生在《黄自的生活与创作》一文中称道:“他在我国初垦的音乐园地里辛勤耕耘,催发出一朵朵艺术歌曲的鲜花……”。黄自先生善于用精练的音乐语言表现诗的境界,音乐语言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和诗歌结合得非常妥帖,《思乡》、《春思曲》、《玫瑰三愿》都是他艺术歌曲的代表作。黄自既受到过正规西方音乐教育,也接受过中国传统音乐的熏陶,留学归国后更是致力于民族音乐的发展。这使他的艺术歌曲的创作既具有欧洲艺术歌曲的技巧高度,又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中国特色。黄自先生的艺术歌曲,不仅在我们今天的音乐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我国艺术歌曲今后的发展也有其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是对黄自艺术歌曲的音乐本体研究和对其艺术特征及演唱风格的分析。本文分四个章节:第一章,黄自的生平简介及其音乐创作概览。本章主要通过对黄自家庭背景生活环境和各时期学习经历的简单介绍以及对其回国... 

【文章来源】:上海音乐学院上海市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黄自生平简介及其音乐创作概览
第二章 黄自艺术歌曲的总体风格特征简析
第三章 黄自不同类型艺术歌曲特征分析
    一、抒情性艺术歌曲
        (一) 《思乡》
        (二) 《春思曲》
        (三) 《玫瑰三愿》
        (四) 《雨后西湖》
    二、古诗词艺术歌曲
        (一) 《花非花》
        (二) 《点绛唇·赋登楼》
        (三)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四)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三、现实性艺术歌曲
        (一) 《天伦歌》
        (二) 《谁养我》
        (三) 《睡狮》
        (四) 《热血歌》
第四章 黄自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一、演唱中二度创作的审美原则
    二、演唱风格的把握
        (一) 演唱方法的把握
        (二) 演唱风格的表现手法
            1、速度、节奏
                1) 整体把握谱面上的速度、节奏、节拍
                2) 依乐感进行细微调节
            2、音色、音量
                1) 把握音色尤为重要
                2) 音量更要控制
            3、咬字、吐字
                1) 特殊字音的行腔处理
                2) 借鉴古诗词的吟诵手法
            4、呼吸、共鸣
                1) 呼吸从容、气息要连贯
                2) 共鸣自如、共鸣腔要有控制
            5、与钢琴伴奏的配合
    三、演唱黄自艺术歌曲的注意事项
        (一) 歌唱技巧的提高
        (二) 艺术修养的提高
结论
参考文献
    一、论著类
    二、论文类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试论艺术歌曲音乐形象的特征[J]. 黄洋波.  中国音乐. 2003(04)
[2]论中国抒情歌曲的诗意[J]. 薛红平.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3(03)
[3]谈歌曲艺术再创造的原则[J]. 龚小平.  中国音乐. 2003(03)
[4]论声乐表演的艺术再创造[J]. 田丁.  中国音乐. 2002(03)
[5]浅论姜白石词调歌曲的演唱[J]. 刘亦群.  中国音乐. 2002(03)
[6]黄自是否了解西方现代音乐理论[J]. 冯长春.  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2001(03)
[7]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艺术歌曲[J]. 胡天虹.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01(02)
[8]黄自和声手法初探[J]. 乔惟进.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2000(04)
[9]关于中国艺术歌曲的演唱问题——简评声乐教授宋承宪先生[J]. 汪毓和.  人民音乐. 2000(10)
[10]黄自音乐美学思想的基本观点及其本质探微[J]. 冯长春.  中国音乐学. 2000(03)



本文编号:29928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29928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b7d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