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

发布时间:2022-01-02 10:21
  琴是中国古老的乐器之一,是我国民族器乐的瑰宝,是中国古代音乐传统文化沉积最为深厚的一件乐器。汉魏六朝是中国古代音乐继往开来的时代,是中国音乐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古琴音乐的发展,同时也是古琴和古琴音乐发展的重要阶段。汉魏六朝的琴在弦制、徽位、等方面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琴的型制、琴人、琴曲、琴的理论文献等方面的发展,对中国音乐文化多元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对这一时期琴的相关资料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力图勾画出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琴音乐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本文以历史为主线,对中国古琴在汉魏六朝时期发展的基本历史线索进行梳理,在梳理的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历史考证和论述,从中总结中国古琴这一古老的民族乐器在这一历史时期发展的规律,以及对后世古琴及古琴音乐的影响。 

【文章来源】:沈阳音乐学院辽宁省

【文章页数】:5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汉魏六朝时期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


78年在湖北随县战国时期曾侯乙墓出土的十弦琴

郭店,荆门,湖北


图 2.1993 年在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战国中期的七弦琴湖北荆门战国楚墓七弦琴琴腹腰间小孔国所见七弦琴中最早的出土文物。此琴通长 82.1 厘米、宽 ,由剔空的面、底板盖合而成,仅有一足,既可用来系弦,琴徽。面板挖成长方形空间,靠近首端、弦孔下似成轸盒,槽,作为轸池和共鸣箱。此琴的琴弦已不存,根据琴首岳山7 个弦孔,可推测此琴为七弦之琴。荆门郭店出土的七弦琴是

马王堆,徽位,郭店,尾箱


图 3 1973 年 12 月湖南长沙马王堆 3 号墓出土的七弦琴西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西汉早期。墓中的这件七缩,琴尾稍缺,后经修复。其结构和型制与湖北荆门市郭店村相似。琴通长 82.4 厘米,首宽 11.5 厘米,高 1.5 厘米。外表板与可以活动的底板两个部分组成,分别用桐、梓木料制成,各有一个“T”形槽,合起来形成共鸣箱。尾部是一个实木。尾箱表面,首端横亘 1 条岳山,岳山右侧有 7 个弦孔。轸池内有此琴弦已腐朽脱落,雁足上还有缠绕着的残弦,由蚕丝制成。勒出的凹痕,可以据此断定此琴为七弦琴。张弦的方法是由一于尾板下面的雁足,另一端经过“岳山”缚于七个琴轸之上。音很好。此琴的面板较为平直,但找不到现代“徽位”的标志,汉代的七弦琴与现代“古琴”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区别,其仍然一些特征。文章《马王堆汉墓七弦琴和早期琴史问题》中,对马王堆出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魏晋名士与古琴[J]. 亓娟莉.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02)
[2]上古琴器形制浅探[J]. 权霖泓.  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2004(S1)
[3]伏羲女娲神话的历史考察[J]. 常金仓.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6)
[4]琴史初话[J]. 张彤.  北方音乐. 2000(03)
[5]孔子和古琴[J]. 王秀明.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1999(02)
[6]琴律的物理试析暨论琴徽的起源[J]. 戴念祖.  自然科学史研究. 1999(02)
[7]再谈《七发》“的”字[J]. 饶宗颐.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8(04)
[8]说说春秋的“师”[J]. 孙焕英.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1998(03)
[9]阮籍《乐论》的美学思想及其局限[J]. 叶祖帅.  广东社会科学. 1998(03)
[10]对《三论琴徽》及其《复》文的质疑[J]. 周武彦.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1998(01)

硕士论文
[1]汉魏六朝音乐赋研究[D]. 孙鹏.南京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56400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356400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71c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