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音乐而音乐——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本文关键词:为音乐而音乐——读嵇康的《声无哀乐论》
【摘要】:嵇康的《声无哀乐论》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文章。出于反名教的需要,嵇康有意混淆了声音与音乐的区别,从而否认音乐具有哀乐之情,并进一步否定了音乐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嵇康的贡献在于认识到音乐的本质是"和",音乐就是"八音克谐",其作用是愉悦人的情感,平和人的性情。嵇康属于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声无哀乐论》开了魏晋时期"文的自觉"之先河。
【作者单位】: 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河北传媒学院音乐工程系;
【关键词】: 声无哀乐 八音克谐
【分类号】:J605
【正文快照】: 中国传统社会中两个最大的思想派别,一为儒家,一为道家。这两家的思想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也包括音乐理论。魏晋人以为,儒家尚名教,道家贵自然。所谓“名教”,就是以名为教。“名”即名分,也就是人们在人际关系中的“伦”和在社会生活中的“职”。“教”即教化,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文斌;浅谈董其昌的审美理想[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1期
2 钟文华;;论审丑意识在钟馗形象中的体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3 郑岁黎;胡晓红;;浅析象罔是意象而非意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沃利青;;“移情”论与“意境”说比较[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5 郭振香;论《礼运》与《中庸》在治政之道上的分野[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6期
6 叶旦捷;;《聊斋志异》的造境艺术[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7 王光照;卞鲁晓;;20世纪《列子》及张湛注研究述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8 陈虹;;试论《周易》的美学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9 刘洋;;汉代“不道”罪考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杨柳;;先秦道家思想中的“大”美[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兴伟;;韩拙《山水纯全集》绘画美学思想中的“理”论[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郭滨妍;;浅析赵孟俯的“复古”思想[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张玉勤;;《画语录》:绘画意境论之集大成者[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南;;明十三陵规划设计的象征含义与意境追求[A];建筑历史与理论第十辑(首届中国建筑史学全国青年学者优秀学术论文评选获奖论文集)[C];2009年
6 金松姬;;张衡赋与庄子的自适思想[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7 李应龙;;文化美学视野与中西方古典美学批判[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十三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50年来文艺发展道路与21世纪文艺发展走向学术年会论文集汇编[C];2000年
8 东方朔;;善何以可能——论荀子的“性恶”理论[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郝虹;;儒学的官方意识形态化与东汉党人的人生价值观[A];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C];2004年
10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一霖;唐五代人的精怪想象[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施佳胜;经典 阐释 翻译——《文心雕龙》英译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3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6 范江涛;驳杂与务实:《抱朴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耕耘;静观万象——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审美境界[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杨国;试论倪瓒“聊以自娱”的绘画美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方祥勇;中国古代象喻批评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6 韩雨苇;东坡词英译赏析—审美移情视角[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李华宇;先秦两汉天下观[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进;时空交错下的别样言说[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王瑜;论范小青小说创作的流变[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妍;折衷而论 从心而语[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牛童;;《声无哀乐论》——试论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作家;2009年08期
2 蔡莉;;从《声无哀乐论》看嵇康的音乐美学思想[J];鸡西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3 王玫;王炎琪;;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J];船山学刊;2008年03期
4 祝菊贤;;音乐的本质与自然之道——嵇康《声无哀乐论》美学思想研究[J];文艺理论研究;2008年04期
5 周春蕾;;嵇康《声无哀乐论》的主要音乐美学思想[J];青年文学家;2009年11期
6 韩梅;;《声无哀乐论》研究综述[J];音乐研究;2006年02期
7 林芙菁;;论嵇康《声无哀乐论》的现代意味[J];歌海;2009年04期
8 车坤;;论心与音乐的关系——嵇康《声无哀乐论》音乐思想初探[J];山东社会科学;2010年09期
9 郭秀岭;;《声无哀乐论》中“声”的三个层次[J];许昌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10 徐晴岚;;嵇康《琴赋》与《声无哀乐论》之比较[J];文学教育(下);2008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梅运生;;嵇康和他的《声无哀乐论》[A];安徽文学论文集(第2集)[C];2004年
2 孙展;;具体音乐与电子音乐的相互渗透——电子音响型作品《Who’s Voice(1998)》的制作札记[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集[C];2002年
3 李剑昌;;探访广东音乐之乡——台山[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4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陈劲松;;云南“原生态音乐”模式的现代诠释[A];民族文化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论丛(第三辑)[C];2011年
6 卢红梅;;让流行歌曲走进音乐教学课堂[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吴丽颖;;电脑音乐制作的教学实践与思考[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九辑)[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谌强;傅庚辰作品研讨会音乐会在京举行[N];光明日报;2009年
2 记者 瞿剑;商场背景音乐合法播放问题有望解决[N];科技日报;2010年
3 记者 伍华余;我市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科尔沁原创音乐作品演唱会”举行[N];通辽日报;2008年
4 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 雷颐;贝多芬中国“获胜”记 (下)[N];经济观察报;2010年
5 本报实习记者 董大汗;深沉的爱恋 无限的思念[N];中国艺术报;2009年
6 柴志英;回顾历史 展望未来[N];文艺报;2011年
7 商报记者 刘妮丽 实习记者 徐楠;揭秘词曲作者一分钟三毛钱怪现状[N];北京商报;2009年
8 晨枫;音韵多彩颂“钱塘”[N];中国艺术报;2008年
9 徐维蔓;音乐作品《记着老百姓》在京首发[N];中华新闻报;2009年
10 毛颖颖;请音著协公示如何“一揽子”发钱[N];北京商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滟洲;西方作曲家的社会身份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2 陈志强;音乐作品及其权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3 付宏政;思想政治教育的音乐之维[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车新春;19世纪上半叶的德意志音乐文化与民族主义思潮[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5 梁啸岳;音乐沉寂[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6 许琛;阿沃·帕特钟鸣音乐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7 赵礼;萌芽·弥撒·基因·遗传[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8 韩锺恩;音乐意义的形而上显现并及意向存在的可能性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9 孙晓烨;赋格写作中十二音序列技法的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10 周静;汉斯·威尔纳·亨策弦乐四重奏创作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笑梦;嵇康《声无哀乐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晓囡;音乐作品构建的层次性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王相茹;音乐作品的理解途径与人文性解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4 马兰;略探嵇康与《声无哀乐论》[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晓岑;《声无哀乐论》研究述评[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6 张雪梅;沈亚威三十年代末至六十年代音乐作品分析及演唱探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鲁瑞红;解读谭盾音乐作品的文化内涵[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汪泓;乐本于道[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澄橙;施托克豪森电子音乐作品—《Kontakte》的作品分析[D];青岛大学;2010年
10 张智军;论王西麟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5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575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