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发布时间:2017-07-26 20:18

  本文关键词:蒙古族抒情创作歌曲的美声表达风格特征及其形成


  更多相关文章: 抒情创作歌曲 美声表达 特征 形成


【摘要】:蒙古族抒情歌曲的美声表达是继承和弘扬本地区民族歌唱艺术特质的基础上,融入欧洲美声唱法的技巧的优势和长处而诞生的演唱方法。其具有深厚纯净、舒缓平稳,流畅活泼、优雅深沉的演唱风格特征,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内蒙古地区丰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多种文化的对话与交流、蒙古民族审美心理表现传统以及当今社会广大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单位】: 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
【关键词】抒情创作歌曲 美声表达 特征 形成
【分类号】:J616
【正文快照】: 内蒙古素有“歌海诗乡”的美誉。在这富饶辽阔的内蒙古土地上繁衍生息的蒙古族,创造了丰富多彩、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遗产。自1947年5月l日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蒙古族人民在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传统歌唱艺术的基础上,,积极吸取欧洲声乐艺术的优秀成分和国内其他民族歌唱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通拉嘎;试谈蒙古族古代“把话”制度与“把话歌”[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2 崔逢春;;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之音乐美[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铁达;;草原琴韵——蒙古族传统乐器雅托噶[J];中国博物馆;2010年03期

2 乔布英;;简论鄂尔多斯音乐文化[J];草原歌声;2007年04期

3 周·特古斯;;“勃额”与“毕摩”——原始宗教仪式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个案比较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04期

4 李莉;;对蒙古族乐器的历史地位、教学现状及传承的思考[J];大众文艺;2013年03期

5 肖英群;;略论蒙古族长调民歌的地区性风格[J];大众文艺;2013年17期

6 穆延彬;;《从交响诗》中聆听杜兆植先生的草原情怀[J];草原歌声;2013年03期

7 阿娜;;试论鄂尔多斯民歌类别[J];黄河之声;2011年04期

8 武丽罕;;草原歌曲中的传统与现代[J];黄河之声;2012年04期

9 巴·苏和;;论蒙古族科尔沁文化[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5年06期

10 师占成;;从时空观角度看蒙古族长调音乐风格的形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萨日娜;;游牧文明与蒙古族长调民歌[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2 乔布英;;简论鄂尔多斯音乐文化[A];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上)[C];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欣;内蒙古地区“潮尔”的声音民族志[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红梅;当代蒙古族敖包祭祀音乐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李亚芳;透过文本:对西方传教士记录的鄂尔多斯音乐的历史民族音乐学考察与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4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5 董波;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6 陈永春;科尔沁萨满神歌审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7 包玉荣;蒙古叙事民歌的悲剧性研究[D];内蒙古大学;2009年

8 额尔很白乙拉;胡仁乌力格尔的传播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9 姜迎春;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文本和历史记忆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10 通拉嘎;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文婷;关于我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传承的思考[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华艳玲;内蒙古扎鲁特旗乌力格尔发展与演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乌云娜;巴尔虎人的仪式音乐与音乐生活的变迁[D];内蒙古大学;2011年

4 李乌兰;科尔沁幽默性短调民歌演唱风格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5 郭文萃;蒙古族风格钢琴组曲《乌力格尔叙事》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6 云丹;蒙古四胡制作工艺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7 姜虹;内蒙古地区钢琴艺术民族化道路的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萨仁图雅;故事、音乐、文本—科尔沁叙事民歌《韩秀英》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9 文慧;科尔沁蒙古族萨满仪式音声的调查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10 楚高娃;蒙古语诵经音乐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妍;;美国英语的特征及其与英国英语的差异性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2 方明;;维也纳古典交响乐派的形成、特点和影响[J];宜春师专学报;1997年06期

3 郑彦卿;;试论“八分书”的形成和发展[J];宁夏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高强;;简论周秦文化的形成及特征[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李云海;企业经营危机及防范的探析[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6 蓝斌;;试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及其特征[J];兰台世界;2006年07期

7 张川;;非裔美国黑人英语的形成及其特征[J];考试周刊;2009年22期

8 杨建伟;;探析松阳高腔的帮腔特征[J];丽水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9 杨小玲;;浅论审美意识的发展规律特征[J];电影文学;2008年24期

10 张凤霞;试论邓小平效率公平观的形成及特征[J];天津商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政科;;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与着力点[A];推动新型工业化 促进湖南经济发展——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下)[C];2007年

2 孙红霞;;18-19世纪浪漫主义反科学思潮[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兰云龙;王海龙;刘睿;;黄河上游水资源量计算评价[A];水文泥沙研究新进展——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水文泥沙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张建南;;水乡绍兴的水生态环境特征和保护对策初探[A];首届长三角科技论坛——水利生态修复理论与实践论文集[C];2004年

5 张繁荣;;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探索[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周贺玲;田晓飞;;华北中部沙尘暴的特征分析[A];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大气成分与气候、环境变化”分会场论文集[C];2006年

7 严立冬;崔元锋;孟慧君;;论生态产业技术创新的基本特征[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8 滕怡群;;现代学报系统的构成与特性[A];学报编辑论丛(第二集)[C];1991年

9 胡玉玲;顾晶;康建鹏;何玉娟;;2005-2008年江苏省大风事实分析[A];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灾害天气事件的预警、预报及防灾减灾分会场论文集[C];2009年

10 岳东阳;;城乡交通一体化初探[A];全国城市公路学会第十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解晓东;日本天皇制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2 聂谷华;禺毛茛复合体物种新缘关系地理变异规律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3 曾高峰;《内经》诊法学说的起源与形成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刘玉斌;高技能人才隐性人力资本形成与转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08年

5 胡志;集贸市场摊贩性病/艾滋病KAB特征与干预试验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5年

6 詹川;反垃圾邮件技术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7 吴晓;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的流动人口聚居形态研究[D];东南大学;2002年

8 侯阿冰;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9 闫国生;战后日本政党政治的演变及其特征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10 买琳燕;从歌德到索尔·贝娄的成长小说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康长春;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邓丹丹;初探新闻敏感的培养[D];广西大学;2005年

3 赵长涛;关于中度智力障碍学生体育课程形成的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4 李明;浦江“义门郑氏”家庭教育论稿[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苗守艳;《列子》心理动词语义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冬梅;论俄语报刊政论语体中的数量隐喻[D];吉林大学;2005年

7 谢智香;试论元杂剧的语体特征[D];云南师范大学;2005年

8 方波;山地历史城镇街巷空间特征及其保护研究[D];重庆大学;2005年

9 张劲松;论书院的大学特征与大学精神[D];江西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智;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5781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5781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9f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