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八音会的演出形式与班社活动
本文关键词:晋城八音会的演出形式与班社活动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现代化的不断飞速发展,我们的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因此而遭到破坏,众多民间艺术也不同程度被外来文化所冲击,有的甚至几近濒危、消失。在这样的现实环境状况下,“保护传统文化”、“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了我国重要的一项基本国策。政府开始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遗产申报名录工作”、投入大量资金等一系列方法加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就整体而言保护工作还没有彻底完善,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加强对民间艺术的调查整理。 晋城八音会是上党八音会重要的组成部分,属于山西民间吹打乐中的一种,在上党地区发展迅速,在国内影响较大,也极具代表性。对其进行现状调查,意义重大。1979年,由文化部、各有关协会发起,按行政区划分立卷,并开展了《中国民间艺术集成》编撰工作,每省(区、市)各十卷,共计300卷。这300卷被誉为“中国民间艺术的万里长城”。以山西为例,山西省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过大规模的田野调查,推出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山西卷》、《中国戏曲音乐集成.山西卷》、《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西卷》五部音乐集成。这是迄今为止对山西民间音乐最大规模的调查和整理,为山西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为进一步研究工作提供了珍贵的参考资料。本文主要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为参照和出发点,对其进行现状调查和进一步分析研究,可以为国家“制定保护政策,推动保护工作”提供个案参考。 本文主要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山西卷》为参照和出发点,首先,本文的第一章:笔者主要通过结合文献资料,对晋城八音会进行概述,并通过调查整理对当今八音会演出形式进行全新的分类和梳理,进而对六种演出形式详细分析并做比较。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一。其次,结合实地典型案例,运用文化人类学的视野,从班社本体诸多方面的变化发展对当今八音会多种演出形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八音会音乐的发展进一步分析研究;这是本文的创新之二。第三,针对晋城八音会所生存的环境进行兴盛发展现状探讨。最后,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提出自己对晋城八音会这种特殊的民间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意见。 在调查的基础上,笔者将综合运用民族音乐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理念,将晋城八音会运用多种视角进行分析研究。笔者的创新之处在于:不仅仅停留在单纯音乐本体的研究,主要从八音会的执行演奏者——班社出发,试图围绕以“人”为中心,即演奏者和欣赏者两方面来研究八音会音乐的生存指向。并通过实地田野调查进行二次归类,进而上升到文化人类学中的独特视角,从班社角度分析现状成因,其中主要提出了1、顽强的生命力的存在;2、班社艺人社会地位的审视;3、班社艺人的个人创造性活动;4、班社艺人双重身份的出现;5、八音会班社传承发展的群体特征;6、女子班社艺人的普遍性。通过丰富多彩的八音会活动形式现状我们不难看出晋城八音会这种民间音乐形式正在兴盛发展。最后,笔者又从民间音乐的生存环境进一步分析研究其兴盛现状的发展。
【关键词】:八音会 班社 艺人 演出形式 班社活动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J609.2
【目录】:
- 内容摘要8-10
- ABSTRACT10-12
- 引言12-14
- 一、研究工作的目的与意义12-13
- 二、本文的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13-14
- 第一章 晋城八音会概述14-31
- 1.1 八音会源流及其概念界定14-15
- 1.2 晋城八音会班社演出活动归类15-29
- 1.2.1 晋城八音会班社传统的演出活动15
- 1.2.2 晋城八音会班社改革开放至今的演出活动15-29
- 1.3 本章简短结论29-31
- 第二章 当代晋城八音会班社活动31-58
- 2.1 晋城八音会班社现状综述31-39
- 2.2 晋城八音会班社个案调查39-49
- 2.3 班社发展前景对班社活动的有力推动49-56
- 2.3.1 班社社会地位的提高49-51
- 2.3.2 顽强的生命力51-52
- 2.3.3 班社艺人的个人创造性活动52-53
- 2.3.4 班社艺人双重身份的出现53-54
- 2.3.5 八音会班社传承发展的群体特征54-56
- 2.3.6 女子班社艺人的普遍性56
- 2.4 本章简短结论56-58
- 第三章 晋城八音会兴盛原因分析58-63
- 3.1 礼俗用乐是晋城八音会的活力之源58-59
- 3.2 外部环境的有利推动59-60
- 3.3 八音会内部特殊性的存在60-62
- 3.4 本章简短结论62-63
- 第四章 晋城八音会“传承与保护”刍论63-66
- 4.1 民间音乐保护对象的锁定64
- 4.2 民间音乐应当不断拓展发展空间64-65
- 4.3 本章简短结论65-66
- 结语66-67
- 参考文献67-68
- 发表文章目录68-69
- 致谢69-70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70-71
- 附录71-92
- A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党八音会代表性传承人推荐表(3人)71-78
- B 晋城“国土杯”上党八音会擂台赛节目单78-80
- C 晋城八音会保护计划80-83
- D 晋城八音会演奏曲牌整理83-87
- E 晋城八音会一些班社的传承谱系87-90
- F 晋城八音会班社演出照片整理90-9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卜亚丽;;探析套本戏的成因[J];广东艺术;2010年06期
2 哈穆特·H·施塔克;哈拉尔德·舍雷尔;克里斯蒂安·A·布施霍夫;金路;罗思韩;;解读德国《演出集会场所模板规范》(续十一)[J];演艺科技;2011年07期
3 阎伟东;;“青春颂歌献给党”红歌演唱会在延安举行[J];延安市人民政府政报;2011年06期
4 贾慧萍;;用西洋歌剧的创作演出形式诠释中国故事——歌剧《西施》赏析[J];名作欣赏;2011年21期
5 宋官林;;传承流派 共襄盛举——京剧旦角、老生流派经典演唱专场回顾与随想[J];中国京剧;2010年12期
6 铁扬;;我与绘画——生活·艺术·形式[J];美术;2011年06期
7 程江河;;赵树理与曲艺:生于《万象楼》,死于《十里店》[J];曲艺;2011年08期
8 杨晓军;;浅谈如何开拓国内外杂技演出市场[J];杂技与魔术;2011年03期
9 齐江;;冀东地区还愿仪式中的影戏展演[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0 何倜;费斌;;中央歌剧院:多管齐下再现歌剧辉煌[J];歌剧;2011年09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雪英;;古树新花放异彩——谈昆曲《张协状元》的成功改编[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2 李小青;;点睛之笔——昆剧《张协状元》中庙判、庙鬼形象浅析[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3 马礼民;马锦绵;;当代强大的数字平台——舞台技术与艺术的对话[A];2007第二届全国广播电视技术论文集2(下)[C];2007年
4 张烈;;昆剧《张协状元》编剧随想[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5 吴福兴;;厦门锦歌说唱(锦歌)由来、演变与兴衰[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6 孙建秋;;论九十年代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A];国际交流学院科研论文集(第一期)[C];1994年
7 陈恬;;论京剧折子戏之形成[A];京剧的历史、现状与未来暨京剧学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8 陈昆峰;;中国话剧的中国性的确立——近三十年话剧谈[A];新时期戏剧创作研究文集[C];2009年
9 王福鑫;;湖南农村演出市场的现状及其培育[A];湖南省市场学会2009年会暨“两型社会与营销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10 曲润海;;谈谈《张协状元》[A];昆剧《张协状元》评论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派记者 闫来俊;上党八音会登上大雅之堂[N];太行日报;2010年
2 本报记者 杜洁芳;上党八音会的时代变迁[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赵雪峰;钟鼓琴瑟余音缭绕上党八音传承古今[N];山西日报;2005年
4 郭小强;忻州首届“八音王”脱颖而出[N];山西日报;2007年
5 文言;剧院靠什么吸引观众[N];中国文化报;2008年
6 邢剑君;活报剧在美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7 段爱民;长子农民“种”音乐[N];山西日报;2008年
8 安瑞;《盛装民乐》出行澳洲[N];音乐周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丁金宝;山里山外香四溢[N];长白山日报;2009年
10 张启生 徐丽萍;岳西高腔的特色[N];安徽日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汤逸佩;中国当代话剧舞台叙事形式的演变[D];上海戏剧学院;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霞;上党八音会的民俗文化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万还升;上党八音会索忠秀乐班调查与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3 韩君;汉川善书的故事形态、风格和功能[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4 刘寰;从单一形态到多元化形态的发展历程[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5 张洪霞;不该被边缘化的演剧观念[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6 崔萌;大晟府对宋代音乐文化的影响[D];河南大学;2009年
7 周丰;历史衍变下的清宫大戏台[D];上海戏剧学院;2007年
8 李萍;论宋代部色体系[D];武汉音乐学院;2008年
9 刘志红;村落民间戏班的流动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张小兰;甘肃陇西迷胡音乐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578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57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