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民族器乐论文 >

歌唱家于淑珍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05:06

  本文关键词:歌唱家于淑珍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于淑珍 声乐演唱


【摘要】: 于淑珍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高音歌唱家,她在声乐演唱上取得了非常突出的艺术成就,特别是在演唱中国声乐作品方面造诣很高、风格独特,她的实践为我们对中国声乐作品进行二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的经验。可以说,她的演唱既承载了那一时期中国声乐演唱艺术的时代特点,又展示了自身独特的艺术个性。同时,作为一名非学院派培养出来的歌唱家,她的成长经历和奋斗历程也非常值得我们去学习。因此,本文以于淑珍的艺术成长道路和演唱风格特点为基础进行梳理、研究、引申和总结,对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当代声乐演唱艺术的脉络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还对年轻一代的声乐演唱艺术学习具有宝贵的借鉴作用和参考价值。
【关键词】:于淑珍 声乐演唱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16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绪论8-11
  • 一、歌唱家于淑珍简介8
  • 二、研究现状与研究目的8-9
  • 三、研究方法9
  • 四、资料收集9
  • 五、结构安排9-11
  • 第一章:歌唱家于淑珍的艺术成长历程11-20
  • 第一节:萌芽期11-13
  • 第二节:成长期13-17
  • 第三节:成熟期17-20
  • 第二章:歌唱家于淑珍的演唱风格特点20-55
  • 第一节:歌唱家于淑珍的声乐审美追求20-21
  • 第二节:歌唱家于淑珍对中国传统润腔艺术的继承21-37
  • 一、波音装饰23-28
  • 二、嗖音装饰28-30
  • 三、倚音装饰30-32
  • 四、滑音装饰32-37
  • 第三节:根据语言对旋律进行的修饰性处理37-43
  • 一、字头的强调37-38
  • 二、字身的延长38-40
  • 三、字尾的收韵40-41
  • 四、虚词、衬词的处理41-43
  • 第四节:借鉴西方传统声乐演唱艺术的优势43-46
  • 一、高声区吸取西方低喉位、整体共鸣的演唱技术43-44
  • 二、在语言动作的过程中声音位置的统一44-45
  • 三、花腔技巧的运用45-46
  • 第五节:于淑珍对歌曲的艺术处理46-55
  • 一、速度上的急、缓处理47
  • 二、静点处理47-48
  • 三、声音力度轻、重的对比性处理48-49
  • 四、弱音处理49-50
  • 五、声音共鸣上的灵活调整50-51
  • 六、音色的调整51-52
  • 七、加入朗诵对演唱的衬托52-55
  • 第三章:歌唱家于淑珍取得的艺术成就55-62
  • 第一节:推进对中国传统民歌的继承和发展55-57
  • 一、于淑珍在润腔技术上的继承与运用上做出了成功的实践55-56
  • 二、于淑珍从艺术化的角度展示了民歌的美56-57
  • 第二节:在新作品演唱上做出的成功探索57-59
  • 一、她从自身的声音特点出发来选择新作58-59
  • 二、在新作品上进行量的积累对提高演唱水平具有重要意义59
  • 第三节:于淑珍艺术上的持久生命力59-62
  • 一、演唱方法的科学性60
  • 二、艺术表现力的持久性60-62
  • 第四章:歌唱家于淑珍取得杰出艺术成就的原因62-70
  • 第一节:高尚的人生追求和道德品格带来持久充实的工作、学习动力62-63
  • 第二节:合理有效的学习方式63-66
  • 一、“狭义”老师与“广义”老师64-65
  • 二、自主学习的能力65-66
  • 第三节:客观环境的造就66-70
  • 一、国家对民族声乐艺术的重视67-68
  • 二、天津歌舞剧院的培养68-70
  • 第五章:歌唱家于淑珍现象对中国声乐界的启示70-81
  • 第一节:成才之路的多元化70-73
  • 一、声乐人才培养的两种途径70-72
  • 二、两种培养途径的优化与契合对我们具有重要意义72-73
  • 第二节:学院派教学从于淑珍现象中得到的启示73-77
  • 一、打破“固定老师传授”的教学模式73-74
  • 二、重视学生要在演唱实践中成长74-76
  • 三、声乐教学中要注意“授之与渔”76-77
  • 第三节: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77-81
  • 一、声乐学习中应该注重点滴积累77-78
  • 二、声乐学习应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78-79
  • 三、声乐学习应以民间音乐为根79-81
  • 结论81-82
  • 参考文献82-84
  • 后记8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凤;民族声乐 五十年回顾与思考[J];福建艺术;1999年06期

2 张珂;;20世纪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J];黄河之声;2007年08期

3 石月婷;;试论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与艺术特点[J];黄河之声;2008年01期

4 谢晶莹;;略述中国民族声乐之发展历程[J];黄河之声;2008年14期

5 乔新建;;民族声乐技法的历史变迁[J];音乐研究;2008年02期

6 赵世兰,郭建民;“近源”与“多元”——关于中国民族声乐文化的传承关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4年02期

7 周小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轨迹[J];音乐艺术;1992年02期

8 李小亮;试论我国民族声乐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9 傅翠屏;论民族声乐风格的多样化[J];艺术研究;2003年02期

10 李小亮;民族风格在形成声乐演唱技艺上的作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本文编号:6127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6127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2a1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