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创作特点
本文关键词:析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连接部的创作特点
更多相关文章: 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式 呈示部 再现部 连接部
【摘要】: 奏鸣曲式从产生到成熟的演变过程大约经历了一个多世纪,作为一种通用的曲式构造,在贝多芬手中达到了巅峰。贝多芬在西方音乐发展史的画卷中独领风骚,一生共创作了32首钢琴奏鸣曲,这32部作品在钢琴艺术史中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情感深度上都具有完美的统一,成为我们后人研究的典范之作。贝多芬在海顿、莫扎特等前辈的基础上,将钢琴奏鸣曲做了许多完善和创新,同时,他的创作理念和风格深深地影响了舒伯特、柴可夫斯基、勃拉姆斯和施特劳斯等作曲家。 连接部是奏鸣曲式中的附属部分之一,是主部主题通往副部主题的纽带,将相互对置的两个主题在材料、调式调性及音乐形象等方面连接为统一发展的整体,在材料的使用上较为自由,常常表现出主题材料的积极发展,具有一定的展开性因素,在陈述结构上也相应表现出非方整性的特征。调性的过渡和转换是连接部的重要任务,完整的情况下通常包括三个阶段:在原调(主调)中逗留的部分、实质性的转调部分、在新调(副调)上为副部做准备的部分。在海顿、莫扎特的钢琴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结构相对简单,没有自己独立的主题,一般只采用一些补充式或经过式的写法,调性转换较少,只起单纯和直接的连续、过渡功能。而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乐章中的连接部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适应性,突出强调了主题之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其调性过渡也变得比较曲折,有时还形成了相对独立的连接部主题,使乐思获得了更多样的发展。并且,奏鸣曲式中的再现部具有强调主调的统治作用,再现部中不需要像呈示部中那样强调主副部间的矛盾对比,而是将长时间的非主调的不稳定状态得以平衡和补偿,这种不稳定状态正好是从呈示部中的连接部开始,到再现部中又要服从调性回归,所以,在任何情况下,再现部中连接部一定会发生变动。 本文将从本体出发,对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使用奏鸣曲式的各个乐章中的连接部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对贝多芬的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创作特色有更全面的认识,文章着重分析连接部的结构规模、类型、功能性阶段、调式调性、和声特点及音乐材料来源和发展手法,并结合分析主部主题的结束终止和调式调性以及副部主题的开始动机和调式调性,运用举例和比较的方法进行系统的论述,做出自己的分析和界定。本文从三个层面入手,首先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乐章中的连接部进行概述,第二部分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乐章中连接部的写作特点做详细分析,最后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式乐章再现部中的连接部改写做出总结。
【关键词】:贝多芬 钢琴奏鸣曲式 呈示部 再现部 连接部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1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英文摘要5-9
- 绪论9-11
- 第一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乐章连接部的概述11-26
- 1.1 奏鸣曲式的发展11-14
- 1.1.1 古二部曲式12
- 1.1.2 古奏鸣曲式12-13
- 1.1.3 成熟时期的奏鸣曲式13-14
- 1.2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乐章的概述14-18
- 1.3 奏鸣曲式中连接部概述18-20
- 1.3.1 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界定18-19
- 1.3.2 维也纳古典时期奏鸣曲式中连接部的使用19-20
- 1.3.3 奏鸣曲式连接部与其它曲式中连接性段落的异同20
- 1.4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乐章连接部的分类20-26
- 1.4.1 单一功能型连接20-21
- 1.4.2 复合功能型连接21-26
- 第二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呈示部中连接部的写作特点26-42
- 2.1 呈示部中主部主题的调式调性和结束终止26-30
- 2.2 呈示部中副部主题的调式调性和开始动机30-34
- 2.3 呈示部中连接部的写作特点34-42
- 2.3.1 连接部的结构归属、功能性阶段及结构规模34-38
- 2.3.2 连接部的和声特点及调性过渡38-40
- 2.3.3 连接部的音乐材料来源及发展手法40-42
- 第三章 贝多芬钢琴奏鸣套曲中奏鸣曲式再现部中连接部的改写42-61
- 3.1 呈示部与再现部中连接部的结构规模比较42-44
- 3.2 呈示部与再现部中连接部的调式调性比较44-48
- 3.3 再现部中连接部的改写特点48-61
- 3.3.1 再现部中不再使用独立的连接部49-52
- 3.3.2 再现部中连接部的结构规模有所调整52-53
- 3.3.3 再现部中连接部的调性发生改变53-55
- 3.3.4 再现部中连接部的和声现象复杂化55-57
- 3.3.5 再现部中连接部的材料发生变化57-61
- 结语61-62
- 参考文献62-64
- 致谢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秀琴;;浅谈古典奏鸣曲式的平衡[J];歌海;2007年06期
2 朱雅芬;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上)[J];钢琴艺术;2002年10期
3 张谊;;浅析贝多芬早期第5钢琴奏鸣曲[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9年01期
4 阳军;;音乐作品中连接性结构之功能意义及其表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李康燕;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初探[J];美与时代;2005年01期
6 许勇三;;关于奏呜曲式形成问题的初步探讨[J];音乐学习与研究;1988年03期
7 侯蕾;;从钢琴奏鸣曲来看奏鸣曲式的发展[J];音乐生活;2008年09期
8 张聪;;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呈示部中的连接部[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英雄性”情感特征表现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武君;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演奏研究[D];青岛大学;2005年
3 刘雪莎;奏鸣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套曲中的应用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闵敏;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的创作特征和演奏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5 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末乐章研究[D];延边大学;2007年
6 张弛;贝多芬1800年之前钢琴作品中的C小调情结[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7 王政;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戏剧性特征的初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8 刘清明;复三部曲式在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运用[D];吉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35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35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