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民歌信天游中的男性形象:一个地域音乐文化的考察
本文关键词:陕北民歌信天游中的男性形象:一个地域音乐文化的考察
【摘要】:陕北地区虽地处僻远之地,但是其民歌信天游却具有鲜明和丰富的色彩,是陕西乃至中国最重要的文化资源。纵观这些民歌,虽与临近地区其它地域的音乐有类似的音调和演唱方式,但却在地域文化的影响下,具有了独特的音乐美学的特征。事实上,民歌中的"脚夫调""走西口"等是陕北地域文化的结果,值得从"地域文化"(local culture)角度进行深度考察。基于此念,藉助人文地理学"地域性"之类学说,以陕北信天游中男性形象为切入点,对陕北民歌特有的社会意义,以及相应的音乐美学特征进行深入研究。这些研究,可为陕北民歌的深入研究、表演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 湖州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关键词】: 陕北民歌 地域性 地域文化 男性形象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由于陕北与中国革命曾经特殊而密切的关系,陕北民歌“信天游”曾在大江南北风靡一时,进入了当代音乐生活之中。在学术界,富有地域色彩的音调以及其优美的旋律一直是“信天游”研究的重点所在,这两点也是一般民众喜欢信天游的主要原因。此外,从语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莉慧;;浅谈视唱中的情感表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05期
2 张怀满;;在音乐教育中培育大学生的民族精神[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2期
3 侯慧静;;普通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施策略[J];北方音乐;2011年03期
4 杨瑞侠;;茉莉飘香 香飘四海[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5 周洁;;美声女王萨瑟兰与她的歌唱[J];才智;2011年20期
6 秦容,李劲松;论高师声乐教学中的歌曲处理[J];重庆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7 周洁;;浅谈歌唱的情感表现[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9年08期
8 郑伟;;试析高师声乐教学中歌曲的艺术处理[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0年01期
9 李道琳;论声乐作品的抽象因素与歌唱教学的形象化[J];滁州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10 郝遇平;;浅谈高职音乐欣赏课教学[J];大家;2010年17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少飞;1949~1981年间的中国管弦乐创作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小天;音乐与诗歌的艺术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坤;阿拉腾奥勒《第一交响曲》创作技法及风格特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3 耿君杨;关于美声在中国深度传播的思考[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4 程翔;轻型不“轻”[D];中国音乐学院;2011年
5 刘卓娅;鲍元恺的《炎黄风情》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磊华;多尼采蒂爱情题材艺术歌曲的演唱[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7 周雯;浪漫与古典的交融 纯粹与理性的结合[D];河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怡;由器乐曲改编的中国钢琴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耿飞;手风琴演奏艺术的心理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10 于莉莉;三首中国古典钢琴改编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景林;;论地域文化对民歌审美艺术的渗透和影响——以陕北民歌和紫阳民歌为例[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年03期
2 黄长安;;从地域文化谈陕北民歌的发展[J];音乐创作;2010年03期
3 余玮;李梦华;;许文斌 让陕北民歌飘过大西洋[J];时代人物;2010年03期
4 乔建中;;用声音记录历史 用真情谱写传统——王向荣《陕北民歌演唱专辑》出版手记[J];人民音乐;2008年04期
5 陈青;浅析陕北民歌《兰花花》的风格特征[J];中国音乐教育;2005年05期
6 张支庭;;陕北民歌的魅力[J];延安文学;2006年04期
7 景月亲;;历史的记忆 艺术的诉说——读《红色土地上的陕北民歌》[J];人民音乐;2009年01期
8 薛锋堂;;黄土地里的歌声[J];大舞台;2010年12期
9 张莉莉;试论陕北民歌与黄土高原的关系[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10 李海英;;陕北民歌——民族音乐的瑰宝[J];延安文学;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晓利;;优美动听的陕北民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2 朱维全;王永利;;红红火火的陕北秧歌[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3 张燕;;保护发展民歌艺术的功臣——听専恩凤老师唱歌有感[A];三秦文化研究会年录(二0一一年)[C];2011年
4 王汉武;;普宁英歌与潮汕文化[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李贵龙;白洲生;;吼天撼地的陕北唢呐[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6 张小英;;嵊州吹打的艺术特色[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7 吕美丽;;论民间舞“九狮图”的传承与发展[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8 赵怀侠;;临洮花儿面面观——关于临洮特色民间文化“花儿”的调查与思考[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9 石敦岗;周白玉;;浅谈川南盐船号子[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五辑)[C];2010年
10 邢孔辉;;简论崖州民歌的旅游文化价值[A];2010当代海南论坛文集(上)[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建秦;产业化:陕北民歌发展的直接动力[N];榆林日报;2010年
2 记者 石志勇;西安成立专门团队研究陕北民歌创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3 郭伟 兰天峨 本报记者 牛敏;陕北民歌唱响维也纳金色大厅[N];延安日报;2010年
4 延川延远中学 马延婷;让陕北民歌走进音乐课堂[N];延安日报;2010年
5 记者 刘晶 实习生 李玮 程莹莹;延安市“育英杯”陕北民歌大赛暨陕西省第二届陕北民歌大赛延安赛区举行启动仪式[N];延安日报;2010年
6 本报驻陕西记者 黄晓峰 通讯员 陶媛;陕北民歌:山丹丹能否依然红艳[N];中国文化报;2010年
7 飞林 本报记者 王淑玲;陕北民歌亟待保护[N];陕西日报;2004年
8 王建瓴;陕北民歌——中国人永恒的记忆[N];陕西日报;2004年
9 特约撰稿 吴志菲;许文斌的“三原色”世界[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0年
10 马治权;苦难与自由的呐喊[N];延安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董华;声乐:语言的N种表情[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桑俊;红安革命歌谣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3 祁慧民;音乐文化交融环境中的个性与共性[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4 陶雨芳;六盘山花儿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5 陆小璐;区域文化视野中的“秦派民乐”创作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3年
6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红;陕北民歌形成的历史渊源及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常翠莲;文化变迁视野中的陕北民歌展望[D];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
3 蒋奕嫔;论王原平声乐作品的地域性特点[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张阔;关于中国民族声乐风格特征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程亮;陕北民歌合唱形态及其审美效应[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兰芳;陕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7 米卓;陕北民歌传承发展之我见[D];西北师范大学;2012年
8 田秀秀;陕北民歌网络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9 杨利;近代陕北民歌与陕北社会变迁[D];延安大学;2010年
10 刘姣;陕北民歌的审美特质[D];西北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9767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767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