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屏海菜腔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5 12:14
本文关键词:石屏海菜腔研究
【摘要】:石屏彝族海菜腔是因异龙湖中的海菜而得名的,它产生于青年男女特有的民俗——“吃草烟火”活动,因此旧时被称之为“草曲”。海菜腔在“吃草烟火”这一习俗中被长期保存了下来,在这一习俗中所唱的民歌也广为传播,并且进一步创造、发展起来。 海菜腔是彝汉合璧的结晶,有较强的寓教于乐的文化功能。海菜腔历来受到彝族人民的喜爱,,它的演唱具有娱乐性和群众参与性,其词韵味独道,而唱腔更显其美。海菜腔的内容涉及历史、天文、生产、伦理道德诸多方面。传唱海菜腔可以交流文化知识,扩宽知识面,同时也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与保留,进而增强民族自豪感。海菜腔的传唱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通过演唱曲子可以表情达意,使得传唱者真情流露。石屏海菜腔既是生活,也是音乐,它让彝族人民的生活丰富多彩,在石屏海菜腔的歌声中,民族的美德得以发扬传承。而在海菜腔中无论是领唱还是帮腔都可表现自我,人们用自己独具的嗓音和个性化的词语展现“唯一”,从而体现出自我价值。 海菜腔是民族交流与融合的产物。海菜腔从异龙湖向周边地区传播和流变的过程中,流传于异龙湖周边地区的坝心镇、异龙镇和地处山区、半山区的牛街乡、龙朋镇等地区的海菜腔,由于受地理位置、历史背景、民族演变、经济发展及演唱环境的影响,其中包含了汉文化对彝族文化的影响。通过对石屏海菜腔的文化语言音乐背景的考察,再对其艺术特征进行具体分析,辅之以历史文献资料的研究,可以说海菜腔是汉、彝音乐文化的结晶。相似历史习俗、民族审美心理和文化底蕴,加上频繁地经贸往来及通婚,亲密的地缘关系促进了海菜腔在石屏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海菜腔在传播过程中与当地的文化土壤相符,犹如海菜适宜异龙湖的湖水一样,因而能茁壮成长。当然,由于传唱的个性差异,也使得海菜腔在使用功能和艺术特征方面产生一定的变化,不过因为海菜腔的本土性,故它在保持本体原貌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区域性特征。
【关键词】:海菜腔 流变 流派比较 石屏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7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一、绪论6-13
-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6-8
- (二) 研究内容和思路8-10
- (三) 理论来源和研究方法10-12
- (四) 文献综述12-13
- 二、海菜腔的发生与起源13-20
- (一) 海菜腔的起源13-15
- (二) 海菜腔的演变15-18
- (三) 海菜腔的传播18-20
- 三、海菜腔的流传特征20-34
- (一) 海菜腔的演唱场景20-21
- (二) 海菜腔的艺术特征21-23
- (三) 海菜腔的基本结构23-32
- (四) 海菜腔的音乐价值32-33
- (五) 海菜腔的社会功能33-34
- 四、石屏不同地区的海菜腔34-43
- (一) 坝心镇、异龙镇海菜腔概述34-36
- (二) 龙朋镇海菜腔概述36-38
- (三) 牛街乡海菜腔概述38-39
- (四) 牛街海菜腔腔体结构39-43
- 五、石屏不同地区的海菜腔比较43-47
- (一) 流传自然环境比较43-44
- (二) 历史背景及历史演变的比较44
- (三) 音乐风格的比较44-45
- (四) 唱词的比较45
- (五) 调式的比较45-47
- 六、海菜腔的传承与创新47-49
- (一) 海菜腔的传承47-48
- (二) 海菜腔的创新48-49
- 七、结语49-51
- 参考文献51-54
- 著作51-52
- 论文类52-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周志列;彝族民歌与社会生活[J];民族艺术研究;1989年02期
2 周志列;对彝族民歌分类法之宏观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01期
3 梅璧;浅议从民间型态的“海菜腔”到作曲家们的新作品[J];民族艺术研究;1991年04期
4 王保德;;简论彝族海菜腔[J];民族艺术研究;2006年04期
5 王芳;;海菜腔危机状况分析[J];文教资料;2009年08期
6 白章富;;彝族“海菜腔”源流初探[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7 曾令士;彝族传统音乐思维探幽[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3期
8 梅璧;《海菜腔》的音乐特征及内涵因由[J];中国音乐;1988年02期
9 田丰;保存原住民文化——我们至高无上的义务[J];中国音乐;1998年01期
本文编号:9767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767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