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柏辽兹音乐中的“悲剧性”
发布时间:2017-10-05 20:08
本文关键词:论柏辽兹音乐中的“悲剧性”
【摘要】: 柏辽兹是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重要的作曲家、评论家和指挥家。他的一生坎坷曲折,没有固定职业,只能靠撰写音乐评论、创作音乐作品及举办音乐会来维持始终清贫的生活。而在他去世前,几乎所有的亲人都先他而去,只剩他一人孤苦伶仃。为了使自己的音乐作品能够得到世人的理解与欣赏,他进行了毕生艰难的抗争。然而,不管是他在世的时候还是死后,甚至直至今日,人们对他音乐的评价始终大相径庭。本文作者认为,造成这种结果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人们对他作品的深刻内涵缺乏统一的认识。在他所创作的主要音乐作品中,其蕴涵的最终结局都是以悲剧收束或是突出“悲情”主题,主要特征人物不是堕入地狱,就是彻底沉沦,甚至是以死亡而告终。因此本文拟从柏辽兹“悲剧性”内涵的音乐作品入手,透过其表象,剖析其中蕴含的“悲剧”思索;并进一步探求这种“悲剧性”特征产生的缘由——作曲家坎坷凄凉的人生经历、“悲剧”观念与“悲剧”美学的影响以及法国19世纪上半叶音乐的人文氛围与艺术气质之感染,以期达到对作曲家及其音乐更深层次的理解与领悟。
【关键词】:柏辽兹 悲剧性 思索 缘由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5
【目录】:
- 中文摘要5-6
- Abstract6-7
- 引言7-11
- 第一章 柏辽兹的生平创作及相关历史评述11-20
- 第一节 柏辽兹的生平创作简介11-13
- 一、乡村时期,1803—1821 年11
- 二、巴黎学习和创作盛期,,1822—1847 年11-12
- 三、“平静”时期,1848—1869 年12-13
- 第二节 “褒贬不一”的评价13-20
- 一、对柏辽兹赞同与批评的评述13-16
- 二、关于柏辽兹音乐风格中德国性和法国性的争议16-20
- 第二章 “悲剧性”元素在柏辽兹主要音乐作品中的呈现20-65
- 第一节 《幻想交响曲》20-31
- 一、第一乐章:梦境、热情20-22
- 二、第二乐章:舞会22-24
- 三、第三乐章:在乡村24-26
- 四、第四乐章:步向断头台26-29
- 五、第五乐章:妖魔夜之梦29-31
- 第二节 《哈罗尔德在意大利》31-45
- 一、第一乐章:在山中32-35
- 二、第二乐章:朝圣者的行进35-38
- 三、第三乐章:阿布鲁齐山民的小夜曲38-40
- 四、第四乐章:强盗们的狂欢40-45
- 第三节 柏辽兹其它重要音乐作品45-65
- 一、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45-52
- 二、《凯旋与葬礼进行曲》52-55
- 三、戏剧传奇《浮士德的沉沦》55-59
- 四、歌剧《特洛伊人》59-63
- 五、其它音乐作品63-65
- 第三章 “柏辽兹悲剧”与柏辽兹音乐中的“悲剧性”之思索65-87
- 第一节 “悲剧”与“悲剧性”65-67
- 一、“悲剧”及其艺术特征65-66
- 二、“悲剧性”及其内涵66-67
- 第二节 柏辽兹主要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思索67-74
- 一、《幻想交响曲》中的“悲剧性”思索68-70
- 二、《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的“悲剧性”思索70-71
- 三、柏辽兹其它重要音乐作品中的“悲剧性”思索71-74
- 第三节 解析柏辽兹音乐作品中“悲剧性”之形成原因74-87
- 一、柏辽兹人生经历的“悲剧”74-82
- 二、“悲剧”观念与“悲剧”美学的影响82-84
- 三、法国19 世纪上半叶音乐的人文氛围与艺术气质之感染84-87
- 结语87-88
- 全文尾注88-93
- 参考文献93-98
- 致谢98-99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刘森;浪漫主义音乐中的“拜伦式英雄”[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2 韩璇;《幻想交响曲》在浪漫主义时期的价值探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年
3 孙智勇;论柏辽兹《幻想交响曲》的结构特征[D];吉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9785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785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