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乐调与工尺四调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燕乐调与工尺四调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燕乐调 工尺四调 琵琶 筚篥 短笛 长笛 正宫 黄钟宫 仙吕宫 中吕宫 双调
【摘要】:从隋唐燕乐调与元明工尺四调关系研究着手,来追溯燕乐调的衍变轨迹。可以发现从唐代主奏乐器四弦四相琵琶的纵向音阶多弦切割排列,到宋代筚篥上一以贯之方式十音孔排列,再到元明横向七音孔排列形式,整个乐调也由注重调式的运用,转而集中于几个调性上的运用。这样,除了保留正宫(调)名称以外,其他的调名有的由于没有了音位而被取消,有的同一音位上重叠而被取消,这就最终成为笛上"另拟宫谱"的来由。
【作者单位】: 上海艺术研究所;
【关键词】: 燕乐调 工尺四调 琵琶 筚篥 短笛 长笛 正宫 黄钟宫 仙吕宫 中吕宫 双调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燕乐调与工尺四调的关系,涉及到我国整个乐调发展的进程。我国的乐调从隋唐燕乐产生以来,后世的乐调可以说无不是燕乐的传承与变衍。隋唐燕乐史作为一种断代史研究,现在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然而,作为一种整体乐调发展演变史,看来还不是很通畅的。其主要的问题在于,隋唐至宋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勇;阮史漫话[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2 阿黛;;琵琶沿革图解[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1985年02期
3 陈四海;琵琶史中的指弹与拨弹[J];中国音乐;1995年02期
4 王霖;琵琶掌故三则[J];中国音乐;1996年04期
5 林石城;盛世琵琶[J];乐器;2000年01期
6 连青;;编读信箱[J];乐器;2007年09期
7 林雄威;;飞天的琵琶(外一首)[J];词刊;2009年01期
8 江幼青;;琵琶伴我度炎夏[J];老年教育(长者家园);2009年06期
9 罗薇薇;;幼师生琵琶启蒙教学中的“八要”[J];广东科技;2009年16期
10 林雄威;;飞天的琵琶(外二首)[J];词刊;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珊;于洪志;徐慧;;琵琶左手指法演奏音色的声学浅析[A];第十一届全国人机语音通讯学术会议论文集(一)[C];2011年
2 李晓鸣;;艺术专业琵琶教学之我见[A];高教改革研究与实践(上册)——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3 郑祖襄;;词曲艺术中的“一曲多用”及其影响下的琵琶音乐[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4 赵山林;;金元词曲演变与音乐的关系[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钱伯泉;;源远流长的龟兹乐舞[A];龟兹学研究(第二辑)[C];2007年
6 任广世;;【北骂玉郎带上小楼】及【渔灯儿】套源流考[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7 吴远鹏;;南音在南洋[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赵凤杰;孟子厚;;民族器乐最佳混响处理的初步听觉实验[A];2005年声频工程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马晓萍;;由几首柳琴曲浅谈它的历史与发展[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10 刘崇德;徐文武;;燕乐声乐化与词体的产生[A];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研究——第一届与第二届“中国诗歌与音乐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雄;艺术魅力在于创新[N];音乐周报;2011年
2 记者 张劲光;我市“平湖派”琵琶第九代传人赴浙江平湖交流演出[N];咸阳日报;2008年
3 ;一曲琵琶几重意 骚人代代赋新诗[N];中国文化报;2010年
4 张祝祥;国乐伴国学 让民族文化走向世界[N];辽源日报;2011年
5 刘德海;漫话琵琶(下)[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6 本报记者 于蕾;精教笃学 蓓蕾芬芳[N];辽源日报;2007年
7 耀文;一把琵琶闯东瀛[N];中国包装报;2000年
8 刘莹;琵琶古典《十面埋伏》[N];吉林日报;2004年
9 游上;蜀山檀木精制琵琶神品[N];成都日报;2007年
10 实习生 齐展;琵琶 亮丽的辽源名片[N];辽源日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徐海准;《乐学轨范》唐部乐器之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娄文利;中国现代室内歌剧《命若琴弦》、《夜宴》音乐特色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
3 吴志武;《新定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旋;筚篥的源流及东传日本、朝鲜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徐伟珊;曲文军“戏韵琵琶”理念与艺术实践价值谈[D];中央音乐学院;2010年
3 刘娜;短笛在乐队中的运用[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4 孙丽伟;琵琶文化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5 李莉;江南丝竹中的琵琶演奏艺术[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余乐;试论琵琶古筝二重奏演奏中的配合[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陈刘煌;越南独弦琴的介绍与陈刘煌《独弦琴与钢琴·长笛三重奏》作品分析[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8 吴慧娟;浦东派、汪派琵琶艺术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9 周佳音;论法国长笛学派对我国长笛演奏的影响[D];上海音乐学院;2005年
10 张明洁;琵琶乐曲的地域性风格与技巧的运用[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本文编号:981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8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