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洞嘎老师徒模式传承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本文关键词:岩洞嘎老师徒模式传承的田野调查与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歌师 民族文化 歌班 岩洞 密切相关 田野考察 范唱 师徒 高音 声部
【摘要】:正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时过程。岩洞嘎老传承,千百年来在本土乡间自成传统、自成体系。在岩洞村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中发现,师徒形式传承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传授嘎老的原生型方式,它与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并自成系统,是祖祖辈辈嘎老传承的"自为模式"。
【作者单位】: 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关键词】: 歌师 民族文化 歌班 岩洞 密切相关 田野考察 范唱 师徒 高音 声部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民族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历时过程。岩洞嘎老传承,千百年来在本土乡间自成传统、自成体系。在岩洞村进行深入的田野考察中发现,师徒形式传承是一种有组织、有系统传授嘎老的原生型方式,它与传统的社会生产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并自成系统,是祖祖辈辈嘎老传承的“自为模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蔡霞;;侗族大歌初探[J];文教资料;2009年01期
2 符红宇;;关于湘西苗族歌师现状的调查研究——以吉首、泸溪、古丈三县交界的丹青苗族为例[J];咸宁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杨晓;南侗“歌师”述论——小黄侗寨的民族音乐学个案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龚荆忆;高增侗歌的传统传承方式[J];中国音乐;2001年02期
5 曹宏凯;;21世纪天津法鼓现状考察略论[J];中国音乐;2008年03期
6 胡阿荣;;论蒙古族风格钢琴作品——以李世相《蒙古族风格钢琴组曲》为例[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7 熊芳;;浅谈民间舞蹈田野考察及发展[J];大众文艺;2010年05期
8 杨贵和;;为寻歌师走三龙[J];杉乡文学;2011年08期
9 晓星;编选民间歌曲的取舍标准——读《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部分省卷初稿感到的几个问题[J];音乐研究;1982年01期
10 钱仁康;音诗《纳西一奇》赏析[J];音乐研究;199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滕兰花;;浅论侗族大歌在现代传播背景下的传承与发扬[A];云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2 洛秦;;音乐的功能作用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之中[A];2005’北京第二届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学术研讨会资料汇编[C];2005年
3 苟中明;;渝北区“民族民间吹打乐"[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4 李永琦;;艺术感悟与社会责任——儿童舞蹈创编者的心路历程[A];中国少年儿童舞蹈论文比赛获奖作品集[C];2005年
5 谢承华;;对两首撒拉族民歌的探究和思考[A];2000年青海海峡两岸昆仑文化考察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6 李红蕾;;“母语”的回归——浅谈民族民间音乐在音乐教育中的地位[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苏布德;;“蒙古族传统音乐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8 刘中原;;社会音乐学——一门新兴的学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9 崔青山;;浅议声乐教学的艺术[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10 李其木格;;“蒙古舞传统舞蹈实验教学”终期实验报告[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内蒙古卷)[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新华社记者 张乐;“女子十二乐坊”,,为何墙内开花墙外香[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2 红雪儿;谭宗派土家民族文化的“活化石”[N];中国民族报;2005年
3 记者 覃咏梅;谁在拽住民歌的尾巴?[N];广西日报;2005年
4 市公路三处 张君;民族舞蹈离不开民族文化生活氛围[N];盘锦日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陈丰;民族文化的传承人[N];新疆日报(汉);2010年
6 邢晓芳;活在山沟水边的歌舞[N];文汇报;2004年
7 廖翊;展示各民族文化与和谐的大舞台[N];人民日报;2008年
8 本报评论员;《多彩贵州风》的启示[N];贵州民族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党山;吹响葫芦丝 传承民族文化[N];云南科技报;2007年
10 王蔚桦;《多彩贵州风》打造民族文化烫金名片[N];中国文化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宇京;狂欢的灵歌[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馨;教育人类学视野下的岩洞嘎老文化传承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罗丹阳;苗族古歌传承的田野民族志[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刘雯;番瑶音乐文化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任胜洪;现代性与民族性:侗族歌班的教育人类学考察与分析[D];西南大学;2008年
6 李廷海;社会文化变迁与中国民族舞蹈艺术教育创新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7 罗章;土家山歌:经验的生长与互动[D];西南大学;2006年
8 罗斌;假面阴阳—安徽贵池傩舞的田野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萨茹拉;安代的文化阐释[D];内蒙古大学;2009年
10 安学斌;巍山彝族打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符红宇;当代湘西苗族歌师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2 杨晓;小黄歌班中嘎老传承行为的考察与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2年
3 陈志红;从原生态民歌的流行看中国民歌发展新趋向[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宁谷;“唱歌”与“歌唱”:一个侗寨歌班组织的人类学考察[D];西南大学;2012年
5 陈丽娜;内蒙古地区建国初期三部电影音乐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6 吕海霞;“文革”前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袁文敬;信息技术支持的中小学侗歌教育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杨沁;从传统范式到现代转型[D];南京大学;2012年
9 马芳芳;侗族大歌歌师的生存困境与出路[D];中南大学;2010年
10 张春田;侗族社区内两种侗歌教学的价值分析[D];贵州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834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83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