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河队列歌曲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9 00:18
本文关键词:晓河队列歌曲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晓河 队列歌曲 时代性 战斗性 民族性 群众性
【摘要】: 晓河是我军在战火中走过来的德高望重的老一辈军旅作曲家。他的队列歌曲从抗日战争中诞生,解放战争中成长,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发展成熟,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晓河队列歌曲音乐创作来自于火热的战斗生活,它继承和发扬贺绿汀等老一辈音乐家的优良传统,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指示精神作为创作的准绳,以“为人民服务”,特别是“为官兵服务”的创作理念,作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服务的创作方向,在不断的实践中努力探索音乐与时代,音乐与战斗力,音乐与群众相结合的路子。以部队火热的战斗生活为创作源泉,塑造具有弘扬战斗精神的音乐形象,以自己特有的创作理念和创作手法,展现时代性、突出战斗性、借鉴民族性、广阔群众性有机结合的特点,形成鲜明的时代特色、彰显中国军人形象的战斗特色、浓郁的民族特色和适合大众品味的群众特色为一体并以阳刚为主,刚柔并济的创作风格。创作出一大批弘扬时代主旋律、展现军人战斗气质并且在部队乃至社会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秀队列歌曲,在军旅音乐发展史上散发出其独特的魅力。 晓河的队列歌曲可以说是一本他在部队火热生活的日记,一个时代发展的记录,是战斗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时代性、战斗性、民族性、群众性有机结合的典范。 本文从晓河的战斗生活和经历说起,对晓河歌曲的题材、音乐形象、音乐语言、传播手法等方面体现时代性、战斗性、民族性和群众性上进行探讨与总结,对晓河队列歌曲的创作风格、价值、贡献加以概括,力求客观、准确的对晓河的队列歌曲进行评价。通过笔者的探索与研究,得出晓河队列歌曲的风格综述,为在和平年代从事队列歌曲创作的人们从晓河的创作经历和创作经验中得到启发和借鉴。
【关键词】:晓河 队列歌曲 时代性 战斗性 民族性 群众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J605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8
- 引言8-10
- 第一章 来自火热的战斗生活10-19
- 一、丰富的革命经历——晓河所在的人民军队“大学”10-12
- (一) 在抗日救亡时期的战斗经历10-11
- (二) 在新四军二师四旅的战斗生活11-12
- 1、战争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11-12
-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2
- 二、创作来源于生活12-18
- (一) 来自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12-13
- (二) 来自英雄的新四军二师四旅13-14
- (三) 来自亲自参与部队的多次战斗14-15
- 1、返防周家岗战役14
- 2、高家庄战役14-15
- 3、韩庄战斗15
- (四) 来自老一辈音乐家的创作思想15-16
- (五) 来自对民间音乐的收集16
- (六) 来自部队的广大指战员16-18
- 小结18-19
- 第二章 题材的时代性19-25
- 一、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红色”题材19-20
- 二、展现时代气质的我军军兵种特色题材20-21
- 三、崇尚时代精神的英雄题材21-22
- 四、表现时代生活的训练题材22
- 五、展现时代形象的战士题材22-23
- 六、展现时代战果的战斗题材23
- 七、体现时代风貌的军民关系题材23-24
- 小结24-25
- 第三章 形象的战斗性25-40
- 一、“颂歌”形象25-29
- (一) 弘扬钢铁集体的颂歌形象25-26
- (二) 在进行曲式稳步迈进的节奏情绪中伴有铿锵有力的变化动感26
- (三) “伟大”音乐主题贯穿全曲26-27
- (四) 严谨的结构布局塑造完整的音乐形象27-28
- (五) 对歌词战斗内容的升华又有音乐本身战斗性的独立体现28-29
- (六) 大小调色彩性音色的对比,为音乐形象增添美感29
- 二、“战歌”形象29-32
- (一) 犹如战斗号角的战歌形象29-30
- (二) 在进行曲式坚定的情绪中采用伸缩性节奏型,产生鲜明对比30
- (三) 大调主干音的大幅跳动推动音乐主题的发展30-31
- (四) 醒目的弱起节奏型突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紧张状态31-32
- (五) 歌词与旋律间的有机配合32
- 三、“快步进军”的形象32-34
- (一) 具有行军律动的音乐形象32-33
- (二) “行军”的音乐主题33
- (三) 富有行军动感的节奏型和同音反复构成音乐主题33-34
- 四、“练为战”的形象34-36
- (一) 刺刀和刺杀内容的结合34
- (二) 不同的音乐主题塑造完整、鲜活的战斗形象34-35
- (三) 带有刺刀律动感的节奏型35-36
- 五、乐观的地质勘探者的形象36-39
- (一) 乐观的劳动者形象36
- (二) 抒情风格的进行曲36-37
- (三) 清新、阳光与乐观、激励的音乐主题相互辉映37
- (四) 旋律为歌词注入清新元素37-39
- 小结39-40
- 第四章 音乐语言的民族性40-48
- 一、古为今用,从传统民族音乐元素中提炼为我所用的音乐语言40-43
- (一) 在民族调式的基础上,强调调式音的色彩41-42
- (二) 民间柔美音调与军队阳刚气质的巧妙融合42-43
- 二、洋为中用,借鉴西方音乐语言为我所用43-47
- (一) 吸收西方作曲技法为我所用44
- (二) 吸收西方作曲技法为我部分创作所用44-46
- (三) 强调调式体系主干音,,凸显音乐的色彩46-47
- 小结47-48
- 第五章 传播的群众性48-59
- 一、歌曲的传播者以及采用易于其接受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49-52
- (一) 传播者——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49
- (二) 易于传播者接受的艺术技巧和表现形式49-52
- 1、音乐跨度接近人声自然音域,适合大众演唱49-50
- 2、重复手法的运用易于传播者掌握旋律50
- 3、采用群众喜爱、体现群众生活的民歌音调50-51
- 4、善于采用贴近战士情感的生活语言51-52
- 二、传播的内容——与群众所处时代的共鸣体52-55
- (一) 共同的部队集体52-53
- (二) 传播受众的职业经历53-54
- (三) 共同的战斗生活54
- (四) 共同的训练生活54-55
- 三、传播的媒介55-57
- (一) 解放前的传播媒介55
- (二) 解放后的传播媒介55-57
- 1、传播媒体----全国各地区的电台和电视台的播放56
- 2、音乐作品的出版56
- 3、各大专业团体的演唱56-57
- 四、传播的效应57-58
- 小结58-59
- 结论59-60
- 参考文献60-61
- 附: 在校期间发表音乐类文章篇目及刊物61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高焱;“战斗精神队列歌曲”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9971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mzqiyue/9971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