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与发展
本文关键词: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与发展
【摘要】:刘三姐歌谣文化是壮族山歌文化与其他文化不断融合、重构的结晶。结合具体的例子阐述了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构过程与发展趋势,主要包括传说故事、歌谣唱词、传播形式、歌圩、数字化重构以及面向东南亚地区的跨境重构。刘三姐歌谣文化正是在与各种不同文化的重构过程中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使之在不同的时代中都能得到活态传承与发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数字化重构是抢救与保护刘三姐歌谣文化的重要手段,面向东南亚语言的外译与传播是刘三姐歌谣文化跨境重构的新路径。
【作者单位】: 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
【关键词】: 刘三姐 歌谣文化 重构 数字化 东南亚
【基金】:广西民族大学中国—东盟研究中心(广西科学实验中心)开放课题项目“面向东南亚的广西刘三姐文化资源数字化建设研究”(KT201327)
【分类号】:J607
【正文快照】: 在开放的社会系统中,尤其是在当今的全球化背景下,各民族之间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互动与交融,不受任何外来文化影响的、纯粹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1][2]根据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文化的发生与变迁跟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文化重构是文化随着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变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梁庭望;;刘三姐生命力之谜[J];河池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彭冬梅;刘肖健;孙守迁;;信息视角: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理论[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08年01期
3 覃咏梅;;是什么让我们远离了民歌[J];中国民族;2006年08期
4 李妍;从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探讨当前民族文化活动的特点及走向[J];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03期
5 梁庭望;岭表之风——《粤风》[J];广西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6 范西姆;;论壮侗语族诸民族音乐文化的渊源关系与互渗[J];民族艺术;1991年04期
7 刘汝荣;;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对外传播与翻译的多维思考[J];广西民族研究;2014年02期
8 梁庭望;;南方民族文学之我见[J];民族文学;1992年04期
9 赵德光;民族文化重构的三重变奏理论初探——兼论石林阿诗玛文化的重构问题[J];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梁庭望;;从区域共生到中华趋同——少数民族文学演化规律刍议[A];东方丛刊(2003年第2辑 总第四十四辑)[C];2003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投绣球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2 梁艳霞;;剪纸艺术设计的数字化技术研究[J];包装工程;2010年14期
3 李军;向长城;;基于混沌置乱的土家织锦图像数字水印算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李军;向长城;陈世强;李劲;;基于BEMD的土家织锦数字水印加密算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5 石丽芳;;浅谈《粤风·瑶歌》的文化价值[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玉苗;;艺术社会学视角下的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之“民歌新唱”[J];创新;2009年11期
7 玉苗;;试析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J];创新;2010年02期
8 莫莉;;《粤风》民风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1年09期
9 赵海英;徐正光;张俊慧;;维吾尔族地毯图案数字化技术[J];纺织学报;2012年04期
10 覃夏梅;;壮族歌圩文化与经济互动探究——以南宁市为例[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蔡飞龙;京剧脸谱数字化建模与绘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2 石丽芳;《粤风》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孙艳;用户参与产品创新的研发模型及其群体协作模式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4 任旭彬;刘三姐形象的符号学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孙传明;民俗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技术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6 余日季;基于AR技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开发研究[D];武汉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岳小岭;斡包节对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重构[D];内蒙古大学;2011年
2 韦湘云;“印象·刘三姐”与社区经济文化变迁[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3 陈峰;夹缬手工艺的数字化模拟与保护[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4 李慧;蔚县剪纸艺术的传承与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2年
5 刘宁宁;体验经济视野中的节事类旅游产品设计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王雅琴;论我国新时期民歌的审美特征[D];扬州大学;2007年
7 胡小红;荆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晓山;壮族民歌的当下境遇[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安忠芳;建国以来广西语言文字规划略史及评价[D];广西大学;2008年
10 赵倩;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研究[D];青岛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r,
本文编号:102433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024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