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与叛逆:从亚文化视角探讨网络神曲的特征和意义
本文关键词:声音与叛逆:从亚文化视角探讨网络神曲的特征和意义
更多相关文章: 亚文化 网络神曲 抵抗 收编 大众传媒 公民意识
【摘要】:自2001年第一首诞生于网络、走红于网络的“神曲”《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出现至今,网络神曲在中国的历史已经有15年了。网络神曲亚文化也已经发展壮大成为当今中国亚文化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对主流文化话语体系控制下的流行音乐文化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和其它亚文化形式一样,网络神曲也利用风格建构抵抗的隐喻,这些风格往往站在主流话语语境的对立面,尤其是歌词的风格,经常和粗口、低俗、色情等产生联系。而风格的形成,则一方面是原创性的文本,另一方面也依赖于拼贴、互文性的改编、同构等,创造出基于主流文化文本的恶搞文本,达到抵抗和反叛的目的。 本文在理论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15年来出现的网络神曲时间上的纵向梳理和内容上的横向比较,以及《江南Style》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文本的内向分析,试图理解网络神曲的亚文化特征——它的抵抗的实现方式和被收编的可能,和产生的社会意义—包括对草根亚文化发展的推动意义和公民行动的集结力量形成的期待。此外,本文还关注到了网络神曲亚文化和大众传媒的关系,以及该群体内部关系反映的社会平等问题。后者在以往的亚文化研究中较少被认识和提及。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晨;;浅析对“火星文”的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3期
2 李娟;;大众文化氛围下汉字创意设计的可能性[J];包装工程;2008年11期
3 王少姝;;现代汉字图形设计解读[J];包装工程;2012年14期
4 黄海玲;汪雄;卢叶飞;;网络舆论中的女性社会性别分析[J];才智;2010年23期
5 徐岿然;;西方消费社会的资本-符号迷宫及其逻辑关系——当代西方社会现象的现实哲学分析[J];长白学刊;2008年03期
6 姜一梅;;初探流行文化对当代艺术设计专业学生专业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7 盘丽娜;;中职生角色社会化进程中榜样的利用[J];成功(教育);2011年21期
8 杨鹏;;解读英语广告中的视觉文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10期
9 陈洁君;;浅议流行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10 吴晓川;;传统艺术品种的现代转型下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再生——以川陕苏区红色歌谣保护、开发为例[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李倍雷;徐立伟;;大众传媒背景下的审美教育研究[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2 刘艳雪;;从消费文化中构建积极的大众文化初探——以“昕薇MOOK”首套系列丛书策划为例[A];编辑文化论:中国编辑学会第十四届年会优秀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代勒;从文化变迁看二十世纪台湾水墨画发展进程[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2 巩英春;当代信息社会背景下的文化资本批判[D];吉林大学;2011年
3 虞昕;论网络时代中国电影批评场域的主要特征[D];上海大学;2011年
4 王文捷;另类奇幻的解构性娱乐意态的新兴[D];武汉大学;2011年
5 李翔宇;消费文化视阈下当代商业建筑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6 赵卫东;妇女身体:作为“性”符码的生产和消费[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辉;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文化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华霞虹;消融与转变[D];同济大学;2007年
9 付菠益;宣泄的仪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10 徐德林;英国文化研究的形成与发展[D];北京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班晓宇;《时尚》杂志中的男性形象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单岗;中国传统审美观与当代青少年审美心态分析[D];青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海云;当代大学生非主流行为文化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翼;潮流服饰品牌的发展与传播[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5 朱亚光;国产动画的新势力——Kidults辨析[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6 崔文婧;数字娱乐产业中流行文化对于电子游戏的影响[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7 肖爽;儿童插画在艺术设计中的探索与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8 黄明波;方言电视·地域文化·涉台传播[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赵强;新农村建设中农民自办文化的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10 孟冰;当代中国女性时尚杂志传播模式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1511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151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