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和声教学中的和弦认知——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例
本文关键词:论和声教学中的和弦认知——以四部和声写作为例
【摘要】:对和弦及和声语汇的认知程度,是和声学习成果的有效性的重要保证。学习者对和声规则的"一知半解"是导致其在和声写作中"生搬硬套"、割裂音乐内部逻辑联系的最根本原因。因此,本文将深入思考并探究和声写作练习的真正目的及意义,并以此为前提展开对和声写作练习过程科学性、系统性以及历史继承性的探究与剖析。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4.1-4
【正文快照】: 和声理论的学习,是音乐创作与分析的必经之路,能够使我们从中获得了解音乐、构建音乐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声之于音乐创作的重要性在阿诺德·勋伯格(Aunold Schonberg 1874~1951)身上得到了完美印证。当这位活跃于世纪之交的先锋派作曲家敢于将自己置身于一场关于“新音乐”的论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桑桐;;从“莫扎特五度”说起[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查琼玉;贝多芬晚期五首钢琴奏鸣曲转调法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钟峻程;;论半音中音关系和弦连接[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2 陈大苍;;和弦名称的规范问题[J];音乐探索;2009年01期
3 裴贻思;;浅议变和弦[J];宿州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裴贻思;;议“那不勒斯六和弦”的双重性[J];宿州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5 崔哲;;再议增六和弦[J];大舞台;2012年01期
6 李建武;;浅析挂留和弦的构成原理与应用[J];乐器;2013年01期
7 姚允文;现代和声中和弦标记的设想[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8 陈乐昌;V_(17),一个不见经传的和弦[J];音乐学习与研究;1996年03期
9 郭丽蒂;;浅析20世纪初调性和声中三度叠置和弦的用法与特征[J];音乐大观;2012年07期
10 冯华;;和弦标记研究[J];艺术百家;2008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颜双莉;;对和声教科书里 将“属十一”、“属十三”和弦列为高叠和弦的质疑[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锦宣;;和声分析课中等和弦转调的教学思路[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有川;;中文版中外和声学教科书和弦标记法之比较[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黄瑾;;非独立功能和弦辨析[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孔云霞;;传统大小调体系中的和弦思维及其规训途径研究[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肖武雄;;频谱音乐的和弦连接逻辑依据[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禹永一;;浅谈关于传统和声中的和弦标记[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8 刘康华;;和声教学中调性扩张技巧的深化与功能关系的拓展[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9 蔡松琦;;语言与和声交融的教学实践及其他[A];全国和声复调教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10 邹宜宁;孙瑜;;关于音乐听觉训练中的和弦听辨[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桂升;对称和弦的滥觞[D];天津音乐学院;2001年
2 刘晶漪;复合和弦及其技法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3 侯婷婷;梅西安音乐的色彩—有限移位调式与色彩和弦[D];西安音乐学院;2011年
4 陈雅春;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的增六和弦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5 闫志勇;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音乐和弦识别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李成龙;兴德米特和声与调性理论的应用分析[D];西南大学;2013年
7 姜之国;探索者之路[D];中央音乐学院;2003年
8 曹栩娴;摇摆乐的和声风格与手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9 毕琼文;通过对五本和声学教材的比较看斯波索宾《和声学教程》的特点[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10 杨明坤;爵士和声与传统和声之比较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720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172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