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二度创作中的“借曲抒情”现象研究
本文关键词:音乐二度创作中的“借曲抒情”现象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情感外观 审美经验 生命体验 钢琴演奏 动机 分析美学
【摘要】:音乐表演的经典二度创作理论要求演奏者在演奏中投入的感情要建立在对表演作品情感内涵的体验的基础之上。为了体验到作品的情感内涵,不仅要分析并理解文脉关联信息,还要调动自身相关的情感回忆或者想象。总之,演奏中投入的情感就不可能是完全个人化的,它必须关涉作品,符合作者意图。但在实际的音乐实践中,演奏者会主观忽略作品的文脉关联信息,借用音乐作品的“情感外观”,抒发个人的情感、情绪、情志等。这些东西不关涉作品,完全是私人化的。笔者将这种演奏命名“借曲抒情”。它不符合经典理论的指导,却又普遍存在,不能简单地将其判定为错误的演奏。 本文以钢琴演奏为例,从“借曲抒情”这种普遍现象出发,试图描述这种演奏的特征、类型,揭示其发生过程,思考其存在的合理性,探索其存在的美学意义。顺应这个思路,本文的正文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叙述借曲抒情的类型,第二章分析借曲抒情的发生过程及条件,第三章阐释借曲抒情的美学意义。最后在结论章节总结全文观点,对借曲抒情做出客观的评价。 “借曲抒情”的演奏通常伴随特定的动机,但它依然具有艺术创作的性质,不是单纯的工具行为。“情感外观”是“借曲抒情”得以进行的的重要条件,演奏者通过直觉或“默会”能力选择具备特定“情感外观”的曲目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寻求刺激者在自娱中获得乐趣;寂静平和者在自况中体验并表达了自我;宣泄情感者通过借曲抒情使情绪平息恢复平衡。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通过分析“借曲抒情”的发生过程,阐释了演奏者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的综合性审美经验,其中的“生命体验”部分对演奏者有重要的个人意义:在抒情过程中,演奏者会有一种生命对“生命”的代入感,他将自己融合到其中,随音乐的发展获得生命的延展感,直到将音乐塑造成型,好像这个乐曲的“生命”完全是他赋予的一样,于是他在“生命”中获得了确证自我的喜悦。分析美学的相关言论和后现代主义的视角都为“借曲抒情”提供了合理性。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郁振华;;身体的认识论地位——论波兰尼默会认识论的身体性维度[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姚文放;;肉体话语、身体美学、身体的审美化——晚近对于经典美学的三次挑战及其学术意义[J];江海学刊;2012年01期
3 于润洋;歌剧《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与终曲的音乐学分析(下)[J];音乐研究;1993年02期
4 杨易禾;音乐表演艺术中的文本与型号[J];音乐研究;2002年04期
5 杨易禾;马友德;茅原;;音乐演奏艺术中的几个美学问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1991年04期
6 张前;对音乐作品存在方式的几点认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及表演版);1996年03期
7 宋瑾;;社会分工中艺术音乐的10个文本[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年04期
8 龙召兰;;论“游戏说”的现代阐释意义[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吴慧娟;;音乐表演的本质在于“二度创造”吗?——对音乐表演艺术理论中的一点反思[J];人民音乐;2009年01期
10 宋瑾;;后现代差异观与音乐主体文化身份[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徐昭宇;演奏型态的分析与音乐意义的追索[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2 刘洪;作为诠释的音乐表演[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3 郏而慷;论音乐演绎的忠实性与创造性[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12068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206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