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音乐接受中的“貌合”与“神似”问题——兼论贡布里希的“面貌相像论”及音乐与绘画的艺术通感
本文关键词:论音乐接受中的“貌合”与“神似”问题——兼论贡布里希的“面貌相像论”及音乐与绘画的艺术通感
【摘要】:英国艺术史家贡布里希在"面具与面容"一文中论述了存在于视觉艺术中的"面貌相像性"问题,这一问题在音乐的感知、理解与表演过程中也有相应的体现。尽管"面貌相像性"普遍存在于音乐与绘画之中,但这两门艺术都不是以"貌合"而是以"神似"作为其艺术价值的评判准绳。"相像性"(指向面容)与"差异性"(指向面具)都是我们创作和感知艺术的基本方式。不论是追求相像性(共同性),还是凸显差异性(独特性),其最终目标都在于"传达神韵",而神韵的传达是依靠"捕捉"(发现)而不是依靠"建构"(发明)的。这是音乐与绘画所共有的"传神"之道。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5
【正文快照】: 引言艺术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是各艺术门类之间的共通性——或曰“艺术通感”。我国当代“艺术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张道一先生(1932-)在倡议建立“艺术学”学科的一篇文章里谈到:“在艺术的各部门,即在音乐、美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电视)、舞蹈等分别研究的基础上,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爱红;;论艺术史是“艺术共性”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2 张道一;艺术学研究的经纬关系[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梅云清;席欢明;;高校标识导向系统设计研究[J];包装工程;2012年14期
2 王诗群;;人体形态审美与造型设计美学原理的相关性[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9期
3 徐修玲;;新媒体艺术的语言实验方法探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王凤华;;论电影与静态视觉艺术的关系[J];电影评介;2008年20期
5 朱博娟;;室内陈设中的“图”与“底”[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15期
6 刘婷;;具象绘画与抽象绘画的交替更迭[J];大众文艺;2012年07期
7 张霞;;浅谈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素描课教学[J];大众文艺;2012年12期
8 蒋明林;;浅谈高校绘画基础教学中的观察方式[J];大众文艺;2012年12期
9 陈宗花;;中国艺术批评规律的新探索——凌继尧主编的《中国艺术批评史》解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12年02期
10 张霞;;浅谈室内设计专业的基础素描课教学[J];大众文艺;2012年13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朝晖;早期抽象绘画中的“象”[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2 吴志军;基于产品符号认知的创新设计过程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江南大学;2011年
3 李烨鑫;图像化时代的图文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4 沈克;理性的图像[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保彬;海因里希·沃尔夫林艺术风格理论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子仲;视象与图像[D];中国美术学院;2008年
7 龙迪勇;空间叙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孙海燕;1980年代的中国设计与现代化想象[D];中央美术学院;2009年
9 韩超;艺术精神的反拨与升华[D];苏州大学;2008年
10 刘雁;中国古代设计艺术中的“动感”研究[D];苏州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广超;简约形式在广告设计中的体现[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2 夏岚;家具与建筑空间的关系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3 钱安明;数码设计艺术思维与创意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09年
4 张玉芹;后现代语境下的成衣装饰设计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高妮妮;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力;怪诞艺术在架上绘画中的表现方法初探[D];中央美术学院;2011年
7 石鹏;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大遗址展示设计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章晴方;现代陶瓷家具设计初探[D];中国美术学院;2011年
9 王宗泰;错视的原理及其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王沁豳;重庆公共艺术创作的地域性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波;对通感作为修辞的阈限质疑——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一[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2 杨波;艺术通感的生理—心理学发生探源——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二[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杨波;文学接受活动中的艺术通感特征解说——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三[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杨波;阐释涉险:以审美统觉破译艺术通感的密码——艺术通感研究系列之四[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5 杨波;艺术通感:一种统觉性创造性的审美能力——艺术通感的审美阐释[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6 万应均;;论书法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重要性[J];艺术教育;2006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波普尔;劳诚烈;;贡布里希论情境逻辑以及艺术中的分期和风格[J];新美术;1987年01期
2 G.霍洛维兹;申屠妍妍;;恩斯特·贡布里希[J];新美术;2009年04期
3 刘登峰;;贡布里希对原始主义的描述[J];皖西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4 赵禹冰;王确;;贡布里希对中国新时期艺术观念的影响[J];文艺争鸣;2011年01期
5 杨小彦;;博物馆的实验性:从贡布里希中国化谈起[J];美术文献;2011年06期
6 胡晶;;贡布里希对现代艺术的态度及科学哲学视野[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7 沈语冰;;艺术社会史的前世今生——兼论贡布里希对豪泽尔的批评[J];新美术;2012年01期
8 许江;;思想者的三生石——贡布里希纪念讲座首讲致辞[J];新美术;2012年06期
9 初枢昊;;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的文化逻辑[J];天津美术学院学报;2012年04期
10 穆宝清;;“恰当”的意义:贡布里希图像阐释的方法与途径[J];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文革;;怪诞艺术:徘徊在原始与现代之间[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10年卷)——文学理论前沿问题研究[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杨振宇;杭州,“贡布里希”来了[N];浙江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庄燕琳;贡布里希与中国美术史[N];美术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王凯;构建艺术研究的“山水情态”[N];美术报;2011年
4 鲁惜福;很久很久以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5 ;与贡布里希同行[N];中国文化报;2003年
6 沈语冰 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作为社会现象的艺术(上)[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7 邱志杰(艺术家、策展人);实验性的贡爷爷[N];中国图书商报;2001年
8 范景中;中国文化令我深爱[N];中华读书报;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胡晶;贡布里希“图式—修正”理论之完成[D];中央美术学院;2008年
2 吴芷净;贡布里希论艺术准则[D];上海师范大学;2015年
3 高妮妮;贡布里希的视觉艺术观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挺;贡布里希对柏拉图艺术观念的反驳和回应[D];上海师范大学;2014年
5 刘国柱;贡布里希与波普尔[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3004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300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