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历史主义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关键词:新历史主义音乐美学思想 出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历史主义 后现代主义 多元 复风格 无机拼贴
【摘要】:新历史主义属于后现代思想的一支,它反对传统史学的因果连续观,强调对历史事物的当下解读、现在对过去的意义。这种思想运用在音乐中,就出现了多元的无机拼贴也即复风格。后现代音乐家将历史中的不同音乐作品分解为碎片,再进行重新组合;所有碎片都脱离了原来的历史语境和原初意义,重新组合并不出现有机统一的作品,也不携带恒定的历史信息,仅仅呈现一种混杂的拼盘或大杂烩的面貌。这种后现代文本不具有一个确定的意义中心,而是开放的、留白的,其意义需要听者自己去填充。
[Abstract]:The new historicism belongs to the postmodern thought, it opposes the traditional historical theory of causality continuity, emphasizes the present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storical things, and the meaning of the past now. This kind of thought is applied in the music. There appeared multiple inorganic collages, that is, complex styles. Postmodern musicians decomposed different musical works in history into pieces and recombined them. All fragments are separated from the original historical context and the original meaning, the recombination does not appear the organic unity work, also does not carry the constant historical information. The postmodern text does not have a definite center of meaning, but is open, blank, and needs to be filled by the listener himself.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
【分类号】:J601
【正文快照】: 以往的哲学美学都追求普遍性真理。形而上学的真理体系具有确定性、非历史性的特征。也就是说,西方思想家希望在流变的世界中,抓住“万变不离其宗”的所谓本质,一劳永逸地把握事物。显然,这是一种反历史或非历史的思维方式。后现代主义则看到历史的变化、偶然与断裂,强调不同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包鹏程;《奥德赛》的结构与潜结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2 朱红文;后现代主义设计的风格和文化理念[J];保定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3 曾耀农;中国近期电影后现代性进程[J];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3期
4 刘莉;广告:无意识欲望的书写[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5 郝文武;师生主体间性建构的哲学基础和实践策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陈太胜;历史形象与历史题材创作[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7 王德胜;消费文化与虚拟享乐——当代审美文化批评视野中的广告形象[J];北京社会科学;1998年02期
8 闫永利;文学的生态环境与经典[J];滨州师专学报;2001年03期
9 罗璞;《鹿鼎记》中的市民话语与消费主义[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8期
10 付刚;当代中国大陆及港台影视广告与受众心理研究[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贺建平;;消费社会的炫耀性消费与广告的意义建构[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2 丁亚平;;批评策略:对个性的坚持与贯彻——论郁达夫文学批评的价值世界[A];创造社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1年
3 王一川;;当代大众文化与中国大众文化学[A];全球化与中国影视的命运——首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1年
4 杨向荣;;距离的生成与消解——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一种解读[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亚敏;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2 孙泽学;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文化建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3 刘惊铎;道德体验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2年
4 何玉兴;社会群体沟通平衡问题学理资源探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5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向宝云;曹禺悲剧美学思想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姜英;网络文学的价值[D];四川大学;2003年
9 李显杰;镜像“话语”——电影修辞格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小诺;论拱形结构[D];上海音乐学院;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晶;罗忠昒艺术歌曲的和声应用[D];河南大学;2001年
2 邓友超;走向主体间意义的教师主体性——教育工具的一个目标[D];四川师范大学;2001年
3 秦海英;论中国大众文化生产和消费的错位现象[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4 班丽霞;艾夫斯《新英格兰三地》中的传统回响[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3年
5 王鹏;体验与表达[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6 黄成华;现代性道德危机及其重构维度[D];苏州大学;2003年
7 尚琳琳;论九十年代散文的现代性[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田小红;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04年
9 陈松;福柯思想与教育:一种后现代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s,
本文编号:14356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4356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