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唱练耳中调性感与音程感之关系
本文关键词: 视唱练耳 调性 音程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视唱练耳是学习音乐专业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对传统音乐的学习主要是以调性为核心的,音程大多居从属地位。但该学科所包含的并不仅是单纯的技术练习,还反应了音乐作品的创作思维和观念动向。19世纪末、20世纪初,音乐艺术在视觉和听觉上都发生了重大改变。调性一统天下的局面不再延续,音程关系却在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中突显个性,有时甚至占据了核心地位。 本文主要通过对三种音乐类别(调性扩展类、泛调性类、自由无调性类)的分析,详细阐释了调性与音程关系的变化,并着重提出了相应的练习方法。从调性扩展类到自由无调性类音乐作品,,调性对音乐的控制呈现日趋松动的迹象。前者强调中心音的重要作用,有明确的调号,调性仍居主导地位,但统一呈现片段性。相应的练习方法为:固定音高记忆和围绕中心音的构唱练习。后者包含了“十二个音彼此平等”的十二音体系概念。音与音之间的功能逻辑大大削弱,以综合练习为主。音程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居核心地位。泛调性类音乐作品,从总体上看仍属调性音乐,但音程对调性的依附已大大减小。因此采用了扩展性的模进练习、固定音高与调性感相融合、音程的综合练习等几种练习方式。 当然,音乐艺术的发展不是静止的、被预定的系统。调性与音程应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关系。当我们聆听或学习音乐作品时,应从宏观的角度去把握这一关系,并综合运用其他音乐要素和积累相关知识,才能真正理解音乐作品所蕴涵的真谛。
[Abstract]:Solfeggio is a basic subject of music major. The study of traditional music is mainly based on tonality, and most of the intervals are subordinate to each other. However, the subject contains more than just technical exercises. It also reflects the trend of creative thinking and concept of music works. At the end of the 19th centu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music art has undergone great changes in vision and hearing. The relationship of interval in different styles of music highlights the personality, sometimes even occupies the core pos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kinds of music categories (tonality expansion class, pantonicity class, free atonal class), this paper explains in detail the chang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onality and interval.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practice methods emphatically. From tonality expansion class to free atonal music works, tonality control of music shows signs of loosening day by day. The former emphasizes the important role of central tone, and has a clear tone number. Tonality still dominates. The corresponding methods are fixed pitch memory and construction exercises around the central tone. The latter includes "the twelve sounds are equal to each other." The concept of the 12 sound system. The functional logic between sound and sound is greatly weakened. In most cas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terval is the core. Pan-tonality music works, from the overall point of view, still belong to the tonality of music. However, the dependence of interval on tonality has been greatly reduced. Therefore, several kinds of practice methods are adopted, such as extended modular practice, fixed pitch and tone sensuality, comprehensive practice of interval and so on. Of course,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al art is not static, the system is scheduled. Tonality and interval should be complementary and complementary. When we listen to or learn music work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true meaning of musical works, we should grasp this relationship from a macro perspective, and comprehensively apply other musical elements and accumulate relevant knowledge.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13.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艺峰;;关联视唱、乐理、钢伴教学环境下的思考[J];艺术研究;2011年03期
2 吴少静;;“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整合后的冷思考[J];中国音乐教育;2011年08期
3 李俐;;职业学校幼师学生视唱练耳技能训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20期
4 陆晓娟;;音乐教学中的视唱练耳教学初探[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11年10期
5 李爱玲;;浅谈中学生的视唱练耳训练[J];音乐天地;2011年05期
6 张斌;;浅议视唱练耳中的听记训练方法——音程性质及单音的听记[J];青苹果;2009年04期
7 毛洁;;浅谈视唱练耳教学问题及策略分析[J];大舞台;2011年06期
8 牛姜;;浅析“视唱练耳”与声乐学习[J];黄河之声;2011年14期
9 严哲;;幼儿初级视唱练耳课程刍议[J];新课程学习(下);2011年06期
10 叶晨光;;浅谈视唱练耳教学[J];北方音乐;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裴丽;;浅论高师视唱练耳课的学科综合性[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2 刘立波;;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的渗透性教学[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方彩萍;;《视唱练耳》课程内容与形式研究[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4 张继农;;利用现有多媒体技术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尝试[A];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研究[C];2003年
5 邵蓉;;视唱练耳课教学探讨[A];学校艺术教育与素质教育论坛文集[C];2004年
6 陈雅先;;视唱练耳水平与相关音乐活动中自我效能感成因辨析[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孙强;;高师视唱练耳教学中学生元学习能力的培养[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8 许爽;;浅谈小学音乐课堂中的视唱练耳教学[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音乐专辑)[C];2006年
9 苏海鸣;;高师视唱练耳三部教材比较分析[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陈雅先;;略论视唱练耳课程与教学的心理学基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贾雯迪;谈视唱练耳初级教学[N];吉林日报;2011年
2 赵方幸;视唱练耳考评有感[N];音乐周报;2000年
3 刘晓航;高师视唱练耳教学心得[N];音乐周报;2008年
4 郭见洌;强调性价比、超轻薄、超宽屏[N];计算机世界;2004年
5 胡克非;赵易山的精致生活[N];音乐周报;2010年
6 裴家珍;琴童你学视唱练耳了吗?[N];音乐周报;2002年
7 冯兰芳;首师大视唱练耳音乐会打破常规[N];音乐周报;2006年
8 张萌;从音乐中来 到音乐中去[N];音乐周报;2004年
9 伊雯 柏杨;视唱练耳普及在深圳提速[N];音乐周报;2006年
10 周洲;西安院视唱练耳音乐会获好评[N];音乐周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韦辉;布鲁克纳交响曲主题复调形态与技法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2 蒋兴忠;普罗科菲耶夫九首钢琴奏鸣曲和声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3 杨红光;约翰·科里利亚诺创作技法特征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4 燕飞;当代中国民族器乐创作对新音响的探索与实践[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5 李涛;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6 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7 孙志鸿;本杰明·布里顿复调技法研究[D];中央音乐学院;2011年
8 许剑冰;大型互联电网在线预决策系统中的若干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9 雷兴明;承先锋之锐 拓回归之新[D];中央音乐学院;2007年
10 胡筱铮;施尼特凯室内乐作品中的复风格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t虹;视唱练耳中调性感与音程感之关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博;调式调性听觉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倪m(;新疆高师视唱练耳在“双重乐感”理论下的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瑾;视唱练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教学的理论与实施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5 廖郑真;中英音乐考级视唱练耳的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0年
6 张雯;国内音乐院校本科视唱练耳专业方向教学现状分析与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10年
7 郭鑫;论高师视唱练耳的学科综合性[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8 宋成贵;师专学前专业视唱练耳有效教学改革初探[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彭翔;视唱练耳基础教学心理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茜;视唱练耳共同课依据专业需要进行改革的设想[D];西安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14905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490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