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文化在主客位视野中的差异及其原因探析——以那坡县壮族“敏”支系传统文化为个案研究
本文关键词: 敏支系 差异 原因 主客位 出处:《广西民族研究》2011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全球化的语境下,"敏人"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顺应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尤其是在传统习俗上,其发展变化的速度是相当惊人的,并不像一些考察者所说的,"敏人"是保守、怯弱的,其文化是僵化、落后、不入流的,当然,全球化衍生一些新的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会对"敏人"的生活、生产产生一定负面影响。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sensitive people" are adapting to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globalization at an unprecedented speed and taking on a new face to meet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era, especially in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the pac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change is quite astonishing. Unlike some surveyors, the "sensitive people" are conservative and timid, and their culture is rigid, backward and unfashionable. Of course, globalization gives rise to some new problems that will affect the life of the "sensitive people" for quite a long time. Production has a certain negative impact.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毛堂;黑衣壮族群的性格特征及其文化成因——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三[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2 何毛堂;解读黑衣壮民间风俗的情感智商——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二[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焦瑞;;对豫剧当代传承模式嬗变的思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2 董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民俗评估[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3 欧卫军;黑衣壮的审美人类学考察[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4 陈静,刘萍;“走进”与“走出”的境遇——全球化趋势下的黑衣壮文化保护与开发[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简王华,何颍,巫鸿霞;那坡黑衣壮民俗文化村旅游项目策划[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6 范秀娟;黑色:神性与诗意——试析黑衣壮服饰“以黑为美”的文化成因[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刘波;;20世纪民间文学理论本土化探析[J];兰州学刊;2005年06期
8 何毛堂;解读黑衣壮民间风俗的情感智商——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二[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3期
9 何毛堂;黑衣壮族群的性格特征及其文化成因——黑衣壮文化特质研究之三[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4期
10 王晖;壮族土司文化及其旅游开发价值概述——广西民族文化与旅游开发研究之一[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毛巧晖;涵化与归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莘;河北霸州胜芳镇民间花会音乐民俗志[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3 杨玉成;胡尔奇:科尔沁地方传统中的说唱艺人及其音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海力波;“做”黑衣壮:认同历史与文化表征[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5 王学锋;贾村赛社及其戏剧活动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6 李列;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1928-1949年)[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闫国芳;乡土社会视阈下的花儿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照;广西壮族传统文化与当代壮族发展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袁善来;广西社会、历史、文化因素对语言文字使用状况影响初探[D];广西大学;2004年
3 杨扬;湖南常德渔鼓调查报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黄安辉;壮族饮食文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5 彭恒礼;论壮族的族群记忆[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6 伍锦昌;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变迁[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健;东山瑶民俗文化中的生态适应及生态意识[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8 钟明杰;黑衣壮审美制度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9 刘萍;黑衣壮族群祭祖仪式的审美人类学考察[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10 黄敏珍;罗城壮族歌咏文化习俗的传承及其现代价值的阐扬[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试论中西方言语行为中礼貌原则的差异表现[J];柳州师专学报;1999年02期
2 李秀丽,曾凯;英汉句子结构的某些异同点之比较[J];沈阳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3 李晓梅;一样的风景 两样的凝眸——试析池莉、方方之不同[J];甘肃高师学报;2002年06期
4 宋小凤;英汉习语的差异及其翻译[J];甘肃教育;2002年11期
5 魏绪涛;当代英、美英语辨异[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12期
6 黎清群;论英语中双关与歧义的差异[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7 许红花;英、汉姓名的社会心理差异[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8 邵朝杨;中英古典诗歌与文化传统的差异[J];上海电力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9 孙元旭;东西方文化差异与语言翻译的比较[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10 祖拉雅提;浅谈俄语口语词序[J];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甄军英;宋玉民;王辉;李慧萍;;地面最高温度人工与遥测数据差异的原因[A];天气、气候与可持续发展——河南省气象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董晓菲;韩增林;;中国三大经济区海洋经济发展差异探讨[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刘锦芳;;中西文化下广告翻译的差异[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赵亚南;;浅析电视灯光和舞台灯光的差异问题[A];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技术文集[C];2007年
5 李哲;;分析美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异[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C];2006年
6 田海平;;生命的“大同”与“大异”[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7 姜惠;;高校教师培训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A];北京高校政经、社建教学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黄荣生;;汉、英姓氏文化差异探析[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林文才;;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万小莉;王振;周学军;;门式刚架轻钢结构风荷载计算的讨论[A];第七届全国现代结构工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巴桑卓玛;中小学生对统计的认知水平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袁新华;生态旅游者环境态度与行为差异及其绿色营销管理研究[D];中南林学院;2005年
3 耿明建;不同硼效率棉花品种对缺硼反应差异及其机理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3年
4 詹秋文;高粱与苏丹草的遗传及其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5 罗丽;女性主义艺术批评[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6 樊燕;历史在差异中复活[D];苏州大学;2009年
7 王淑芹;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8 黄圣源;从中西医对中医药的认识差异谈中医药在全球的发展[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年
9 杨美丽;我国农村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10 张柱林;“一体化”/“差距”时代的文学想象[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雪梅;学习风格论下的高中作文教学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帅;我国青年女排运动员非智力因素特征的定量分析[D];北京体育大学;2007年
3 韩柳滢;会计与税法的差异与协调[D];吉林大学;2005年
4 李铁锤;从主导哲学精神看中西媒体功能定位差异[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5 康楠;新旧《会计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备差异及影响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年
6 周薇;从目的论角度看新闻英语中委婉语的汉译[D];暨南大学;2007年
7 王玉兰;我国税收法律制度与会计制度差异与协作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06年
8 葛贞;文化视野中中西讣告新闻差异探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刘琳琪;社会文化视角下的英汉问候语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10 张静;教师语言性别差异之初探[D];浙江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407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540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