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北方农村神庙剧场的演进
本文选题:神庙剧场 切入点:戏台 出处:《文艺研究》2011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宋金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神庙剧场形成与成熟的重要时期,而宋金元三代北方农村神庙剧场的演进轨迹至为明显。宋代是神庙剧场的创立阶段,演出空间称为"舞楼"或"舞亭",其建在后世称为献殿的位置,呈纵向长方形,观赏空间在庙院的两侧,观众只是神的"陪客";金代是神庙剧场的改进阶段,前期无论是演出空间还是观赏空间与宋代一脉相承,而到了中后期,演出空间进一步缩小,由之前的长方形变成正方形,四面观变成三面观,并远离正殿,作为第一观众的"神"与作为百姓的普通观众被纳入到"同向"的观赏空间之内,观赏空间进一步扩大;元代是神庙剧场的规范化阶段,不仅观赏空间扩大化,而且建筑形制、建筑面积趋于同一,由金代的三面观向小三面观、一面观转化,从而为明代北方农村神庙剧场新形式的探索开启路径。
[Abstract]: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was an important period for the formation and maturity of the ancient temple theater in China,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temple theater in the north of the three dynasties of the Song, Jin and Yuan dynasties was obvious. The Song Dynasty was the founding stage of the temple theater. The performance space is called the "dance tower" or "dance pavilion", which is built in the position of the later generation known as the temple, and is a longitudinal rectangle. The viewing space is on both sides of the temple courtyard, and the audience is only the "companion guest" of the god; the Jin Dynasty is the stage of improvement of the temple theater. In the early stage, both the performance space and the viewing space we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ong Dynasty, but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stages, the performance space was further reduced, from the former rectangle to the square, the four-sided view into the three-sided view, and far away from the main hall. The "god" as the first audience and the ordinary audience as the common people were included in the viewing space of "the same direction", and the viewing space was further expanded. The Yuan Dynasty was the standardized stage of the temple theater, which not only expanded the viewing space, but also shaped the architecture. The building area tends to be the same, from the three-sided view of the Jin Dynasty to the small three-sided view, one view of the transformation, so as to explore the new form of the Northern Rural Temple Theater in the northern part of the Ming Dynasty.
【作者单位】: 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分类号】:J609.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望野;;河南中部迤北发现的早期釉上多色彩绘陶瓷[J];文物;2006年02期
2 李清泉;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与备茶图的礼仪功能[J];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03期
3 王亮;晋东南明清迎神赛社祭仪及其音乐戏剧[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康保成;“竹竿子”再探[J];文艺研究;2001年04期
5 汪海峰;唐代斗拱探析[J];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1991年Z1期
6 李浈;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制材工具及相关技术初探[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金顺姬;;《大头和尚》的源流及形态流变考[A];山西长治赛社与乐户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小光;生死超越与人间关怀[D];四川大学;2002年
2 刘黎明;宋代民间巫术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吕文丽;诸宫调与中国戏曲形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4 陈建华;元杂剧批评史论——古代部分[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毅;宗教与戏剧的文化交融[D];福建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D];陕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毛忠;明代弋阳诸腔与民间文化[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8 张士闪;乡土社会与乡民的艺术表演[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康瑞军;宋代宫廷音乐制度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10 徐蔚;男旦:性别反串[D];厦门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方成军;宋元戏曲的考古学观察[D];安徽大学;2003年
2 李菲;近代上海青楼演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3年
3 包海英;从崔莺莺形象的演变谈《西厢记》的接受[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4 毛忠;徐慕云戏剧美学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5 张丽红;元代平阳杂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谢敬;明代戏曲文物研究[D];河北大学;2006年
7 王燕;元杂剧与元代时尚风俗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邦江;宋代节令诗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9 毛晓倩;宋元话本情爱小说的狂欢化视角解读[D];湘潭大学;2007年
10 曹丽娜;唐代民间营利性乐舞的生产与流通[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延保全;;宋金元时期北方农村神庙剧场的演进[J];文艺研究;2011年05期
2 王冬冬;;三月街上寻歌乐[J];民族音乐;2010年04期
3 刘爱春;;试论音乐史学研究中实物资料研究的意义——以潮州戏本、戏台为例[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杨菊华;师宗民间音乐拾萃[J];民族艺术研究;1998年03期
5 孙红莺;陈道斌;吴小平;;青衣[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2010年04期
6 鲍方;;爱在千灯[J];歌迷大世界(江南音乐);2011年04期
7 克图;;雨中唱大戏[J];宁夏画报;2002年06期
8 项阳;山西“乐户”考述[J];音乐研究;1996年01期
9 曾宁;;漫谈粤剧“首板”及掌板的魅力[J];南国红豆;1998年02期
10 王方亮;三十里铺[J];北方音乐;2004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书杰;;即将消逝的历史文化名片——赵县西朱家庄秧歌[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席强;《盛装民乐》澳洲展国乐神韵[N];中国文化报;2006年
2 田青;阿炳还活着[N];人民日报;2003年
3 游国珍邋龙乐水;乐安“乡射遗乐”重放异彩[N];抚州日报;2007年
4 詹平相;江西乐安县“乡射遗乐”重放异彩[N];人民政协报;2008年
5 王学华;出神入化的瓷乐演奏[N];中国档案报;2001年
6 刘复培;福州是个激发创作灵感的好地方[N];福州日报;2008年
7 本报记者 苍淑s,
本文编号:16153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615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