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钢琴奏鸣曲慢板乐章的发展及其表现

发布时间:2018-03-18 07:59

  本文选题:钢琴奏鸣曲 切入点:慢板乐章 出处:《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钢琴奏鸣曲是古典主义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体裁之一,钢琴奏鸣曲的慢板乐章是伴随着奏鸣曲的成长并逐步成熟的。慢板乐章作为奏鸣曲中注重旋律的歌唱性、富有音乐表现力、富有细腻的个人情感抒发的重要部分,在不同那个时代作曲家的不断磨砺下,担当起通过歌唱充分表达思想感情的重任。其抒情性或许只是艺术表现的一个方面,但它却是最为直接的、细腻的、生动的,也最充满着幻想性的。它让人们在细腻的变化中感受其生命的脉动,静观其智慧的底流,为激情腾跃埋下伏笔。
[Abstract]:Piano sonata i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instrumental genres in the classical period. The slow plate movement of piano sonata is accompanied by the growth and maturity of sonata. Rich in musical expressiveness, rich in delicate personal emotional expression of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different era of composers constantly honed, To take on the responsibility of fully expressing thoughts and feelings through singing. Its lyricism may be only one aspect of artistic expression, but it is the most direct, delicate, vivid, It allows people to feel the pulsation of their life in delicate changes, to watch the flow of wisdom, and to lay the groundwork for passion.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分类号】:J624.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蓉;巴托克音乐的形式和特点[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杨秦生;关于肖邦和他的钢琴叙事曲创作的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1年04期

3 陈冬梅;斯卡拉蒂钢琴奏鸣曲赏析[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3年03期

4 黄阳;乔治·格什文三首《前奏曲》中的复合和声[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5 杨青知;印象主义音乐与德彪西的钢琴作品[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S1期

6 白君汉;论沃尔夫的艺术歌曲(下)[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7 阎敏;论西方宗教音乐中的情感表现[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杨永贤;拉威尔创作生命中的最后辉煌——《D大调左手钢琴协奏曲》分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9 陆志成;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美学简析[J];美与时代;2005年10期

10 屠艳;;在机遇与奋发中繁荣——中国当代西方音乐史研究述论(1978—)[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5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2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杨健;20世纪西方器乐演奏风格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丁好;论古典奏鸣曲的形成[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5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6 赵仲明;西方音乐研究在中国(1980-2000)[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高原;论调式与调性的教学[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瞿淼音;巴赫《平均律钢琴曲集》意义空间的三个维度[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常沁怡;巴托克三首钢琴协奏曲分析与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高拂晓;深沉的情感 生命的震撼[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周巍;关于何纪光“新型湖南高腔山歌唱法”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周颖;舒曼钢琴组曲《狂欢节》作品第9号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张s,

本文编号:1628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628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bc1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