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克鲁顿的音乐美学思想
本文选题:分析美学 + 斯克鲁顿 ; 参考:《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摘要】:斯克鲁顿认为音乐是"第三物性"(审美属性)的事物,伴生于第一物性(声音的自然属性)和第二物性(声音的听觉属性)。音乐具有非概念性内容,只能用隐喻方式来描述。作曲家通过"暗指"的设计将音乐和文化联系起来,使听者通过审美把握音乐的意义。音乐的情感是"意向性的非存在",因此音乐的表现是"不及物"的,没有具体的指向性对象。音乐的价值在于为审美体验提供完美构型,并使听者的生命受到美化。音乐作品的每一次表演结果都是同一类型的一种殊型,因此作品通过不断的表演而获得延伸的生命。斯克鲁顿的美学思想局限于调性音乐,并偶尔流露出欧洲中心主义的倾向。
[Abstract]:Scranton thinks that music is the thing of "the third materiality" (aesthetic attribute), accompanied by the first materiality (the natural attribute of sound) and the second property (auditory property of sound). Music has a non-conceptual content and can only be described in a metaphorical way. The composer connects music and culture through the design of implied meaning, which makes listeners grasp the meaning of music through aesthetics. The emotion of music is a non-existence of intention, so the expression of music is intransitive and has no specific object of direction. The value of music lies in providing the perfect configuration for aesthetic experience and beautifying the listener's life. Each performance of a musical composition results in the same type of difference, so the work gains an extended life through continuous performance. Scranton's aesthetic thought is limited to tonal music and occasionally reveals the tendency of European centralism.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研究所;
【基金】: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西方现代音乐美学》(其中一章)
【分类号】:J60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晓光;;陈中见新,生中得熟——浅析陌生化手段在“聊斋形象”创作中的运用[J];蒲松龄研究;2008年01期
2 张智义;关于华兹华斯诗学遗产价值的再认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3期
3 胡俐;黄春华;;浅析《印度之行》中的后殖民意识[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4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张公善;海德格尔美学的历史地位及当代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饶晓红;;昆丁:麦克白人生箴言的全面演绎——《喧哗与骚动》的互文性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7 饶晓红;;“声音”与“愤怒”——班吉的后结构主义解读[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张静静;;人类苦难与艺术困境——论阿多诺的“奥斯威辛”命题[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9 何春耕;中国伦理情节剧电影的情感化审美特征[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10 梁文春;;从空间视域的角度解读茨威格的小说《象棋的故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赵学勇;;叙事学视阈中的鲁迅阐释[A];言说不尽的鲁迅与五四——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戴冠青;;朱熹的民间想象与闽南民众的崇儒精神[A];朱熹理学与晋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戴冠青;;用审美心胸打造诗意人生——论《陈明玉吟稿》的美学价值[A];福建省诗词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暨福建诗词(第十七集)[C];2007年
4 米琳;;《看见月亮了吗?》的后现代性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吴荣兰;;从无声到有声——论《喜福会》中华裔女性自我身份的建构[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6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戴方方;;《最蓝的眼睛》的多文本叙事结构和多元叙述视角[A];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陈烨;;用精神分析批评解读《小镇畸人》[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徐长福;;马克思主义:从建构性理想到调节性理想——借康德的视角来看[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下)[C];2005年
9 曹山柯;;从《白雪公主后传》看后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道德嬗变[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穆宝清;;《查特莱夫人的情人》:一部充满生态思想的作品[A];“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秀利;人类的生态危机[D];河北大学;2009年
2 季婧;理查德·罗蒂新实用主义真理观探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岳婷婷;从接受美学角度研究中国传统戏剧的翻译[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4 孔德鑫;爱·摩·福斯特的“联结”之行[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石睿;探寻精神的归宿[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彬;接受美学对语文教学影响的辩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8 胡潇;跨文化视野中《喜福会》的文化因素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罗秋荣;痛苦而丰富的“追寻”之旅[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戴红霞;从关联理论角度看汉英公示语翻译[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一民;分析美学与音乐美学[J];中国音乐学;1986年04期
2 孙秉文;布洛克的分析美学思想[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06期
3 彭锋;分析美学对维特根斯坦的误解[J];文艺研究;2002年02期
4 马健昕;;精神分析美学与艺术创作心理[J];艺术教育;2006年03期
5 赵巍;分析美学代表人物的美学思想[J];理论导刊;1993年09期
6 于润洋;《音乐美学之始祖──〈乐记〉与〈诗学〉》序言[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8年01期
7 家浚;庄周音乐美学思想述评[J];北方音乐;1983年04期
8 卢光;系统方法论与音乐美学[J];音乐研究;1986年02期
9 王向峰;嵇康:道家美学的新崛起——嵇康与庄子音乐美学比较谈[J];社会科学辑刊;1992年06期
10 王世德;音乐美学的研究成果──读《音乐美的哲学思考》一书有感[J];音乐探索;1996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英敏;高峰强;;隐喻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意义[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2 田浩;;心理学概念的界定:从抽象化到语境化[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宋红岭;;“身体”何谓——身体美学理论探讨之一[A];2009江苏省美学学会年会“当代审美文化与艺术传统”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孟维杰;;论心理学隐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5 蓝越群;;隐喻视角下的习语解读[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高航;;温度的概念隐喻:汉语语料考察[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7 张迪;李福印;;体验性假说:来自汉语颜色词语的验证[A];第四届全国认知语言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6年
8 姚洁;;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比较(英文)[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0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赵宗金;;从“灵魂”到“心理”——心理学方法论与心理学研究对象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10 辛自强;;心理学的措辞:隐喻和故事的意义[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沛;隐喻:比较研究的基本方法[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王东声;动荡的想象与浪漫的隐喻[N];美术报;2002年
3 文平;我院代表团参加国际美学大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4 采访者:杨心一(美国康奈尔大学艺术史博士) 受访者:邱志杰(长征计划策划人);走在长征的隐喻里[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5 田北(记者);一段走完的旅行中的两个隐喻[N];中国图书商报;2002年
6 高建平邋王春辰;没有理论,现代艺术就没有生命力[N];中国文化报;2007年
7 ;东西美学的邂逅[N];光明日报;2010年
8 本报特约记者 杨玉娟;世界美学大会与中国[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李媛媛;开辟艺术向生活回归的前景[N];文艺报;2010年
10 刘悦笛;艺术终结于何处[N];社会科学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水香;《美学与艺术批评杂志》与美国分析美学[D];西南大学;2012年
2 王洪刚;外语教学中引入隐喻对学习者词汇学习策略与思维模式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小玲;夏目漱石与近代日本的文化身份建构[D];北京语言大学;2007年
4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5 贺天平;量子力学模态解释及其方法论研究[D];山西大学;2006年
6 程亚丽;从晚清到五四:女性身体的现代想象、建构与叙事[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姝;中西音乐美学的比较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8 周舒;20世纪英美美学原理的对象和范围[D];中国人民大学;2006年
9 宗守云;集合量词的认知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10 郑敏惠;古代书画审美语素“气”的多维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娟;《国风》中的隐喻运用和《诗集传》中的隐喻解释[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2 孟庆亮;隐喻:通向未知域的桥梁[D];东华大学;2005年
3 许們;《庄子》隐喻、转喻造词的认知分析[D];山东大学;2005年
4 彭玉康;现代汉语通感的句法、语义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李龙帅;英语隐喻的语言学探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周琳;英汉名动转用的认知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7 李素峰;英汉报纸新闻标题中的隐喻对比研究[D];上海海事大学;2007年
8 丁薇;现代汉语心理动词相关问题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9 李鹏;奥基弗绘画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10 田旭;英汉人体隐喻化对比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813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813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