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腾奥勒声乐作品的创作风格与演唱分析
本文选题:阿拉腾奥勒 + 民族性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硕士论文
【摘要】:本文立足于蒙古族著名的作曲家阿拉腾奥勒先生及其创作的声乐作品,尝试从作品的民族性、学术性、时代性、审美思想等几个社会学科的层面为视角,对作品的创作风格、技法、艺术思想及演唱做一尝试性的分析和探究,并以此来结构全文: 第一部分为作品创作轨迹的分析,包括作品的旋律特点、取材、调式特点、蒙古族特色音乐形式的运用及相应的演唱时所要达到的技巧要求四个小节。 第二部分为作品创作风格技法探究,包括中西结合的作品形式和作曲技法两个小节。 第三部分为作品创作宗旨的论述。 第四部分为作品思想内涵的探索论述。包括对阿拉腾奥勒高尚道德情操的述评和作品所蕴含的蒙古族独特审美心理的探究两个小节。 内蒙古地区民间音乐文化资源丰厚,像阿拉腾奥勒这样吸收了草原的人文、人情、风俗、地理等多种营养,并熟练掌握中西方作曲技法的作曲家,其作品的研究价值、参考价值、史料价值是极高的,基于此,本论文的撰写希冀为这一课题的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Abstract]:Based on the famous Mongolian composer Alatenauer and his vocal music works,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writing style of the work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national, academic, epochal, aesthetic and other social disciplines. Techniques, artistic ideas and singing to do a tentative 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and to structure the full text: The first part is the analysis of the creation track of the works, including the melod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orks, material, mode characteristics, the use of Mongolian characteristic music form and the corresponding singing skills to achieve four sections. The second part is the exploration of the writing style and techniques, including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and Western works and composition techniques. The third part is about the purpose of creation. The fourth part is the explor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ideological connotation of the works. It includes two sections: a review of Alatenauer's noble moral sentiment and a probe into the Mongolian unique aesthetic psychology contained in his works. In Inner Mongolia, folk music an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abundant, such as Alatenaule, which has absorbed various nutrients of the grassland, such as humanities, human feelings, customs, geography, and so on, and has mastered the composing techniques of both China and the West, and the research value of his works. Reference value, historical data value is very high,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is expected to provide useful inspir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is topic.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J61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5年11期
2 周宇;;数字化时代设计文化研究[J];国外建材科技;2006年02期
3 赵蓓;;“设计语言”的时代性和民族性[J];教育艺术;2007年11期
4 张琰;;浅谈社会美的特征[J];大众文艺(理论);2008年07期
5 张昭军;;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平飞;;刍议文化的时代性、民族性和普世性[J];理论与现代化;2007年05期
7 江韶华;;当代包装设计中的文化观念[J];艺术教育;2008年09期
8 丁琴;;论中国油画的意象表现[J];黄山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贺善侃;;和谐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野[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8年06期
10 王丹;;民族民间舞创新之我见[J];歌海;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牟钟鉴;;试论民族的宗教性和宗教的民族性[A];当代中国民族宗教问题研究(第一集)[C];2006年
2 余华;;浅论声乐艺术的继承与创新[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3 姬旭明;;地域建筑文化在城市中的延续和创新[A];地域建筑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5年
4 曹丽;;中国人研究的文化自觉问题—当代大陆学者关于中国民族性论述的学术史考察[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左庄伟;;论中国画的民族性本质[A];城市文化与艺术审美[C];2008年
6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五届马克思哲学论坛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态研究会议论文集(上)[C];2005年
7 丰子义;;全球化与唯物史观研究范式[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王克喜;;论逻辑与语言——逻辑的个性[A];1996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6年
9 孙媛媛;张小平;;谈色生“辉”——论中国五色的象征意义[A];色彩科学应用与发展——中国科协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陈卫平;;“金岳霖问题”与中国哲学史学科独立性的探求[A];第二届中国南北哲学论坛暨“哲学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供法;超越文化民族性和时代性之争[N];社会科学报;2000年
2 中国歌剧舞剧院艺术指导 刘文金;音乐创作要坚持民族性 时代性 个性[N];中国艺术报;2011年
3 郝铁川;民主的民族性[N];检察日报;2002年
4 朱迅W,
本文编号:18981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898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