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声乐对戏曲曲艺艺术的吸收与借鉴
本文选题:民族声乐 + 戏曲曲艺 ; 参考:《四川戏剧》2011年02期
【摘要】:正民族声乐,就是一种深植在自己民族土壤之中、极具浓厚民族艺术特色且深得老百姓喜欢的声乐艺术。民族性是民族声乐的主题。民族声乐综合了民族思想意识与特性,吸取民族的风格、民俗以及戏曲曲艺的表演特征。
[Abstract]: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is the theme of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 The national vocal music combines the national ideology consciousness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 draws the national style , folk custom and th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pera .
【作者单位】: 肇庆学院音乐学院;
【分类号】:J6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平;;冲出戏曲困境的艺术探索——论新创黄梅戏《美人蕉》[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2 刘青弋;;关于中国古典舞的基本范畴与概念丛[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罗辛;;社会转型期中国艺术的发展及几个相关的理论问题(上)——中国舞蹈及舞剧近现代发展的大环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4 李楠;;新形势下戏曲艺术的社会功能再探[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2010年09期
5 杨媛媛;;豫剧常派唱腔的艺术魅力[J];当代小说(下);2010年03期
6 陈才训;中国古典戏剧中的结果期待意识[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解玉峰;;试论20世纪前期国人戏曲观念之转变[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乔昌如;;浅谈元曲中叛逆者的情感追求[J];大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9 刘慧云;;浅谈中国京剧与日本歌舞伎的对比[J];大舞台;2010年09期
10 郝曼宁;;李翰祥黄梅调电影叙事话语初探[J];电影文学;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杨子;;身体、空间与认同——梅兰芳访美演出的价值向度与现实启示[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储著炎;晚明戏曲主情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2 马跃敏;近代戏曲改良运动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郭克俭;豫剧演唱艺术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5年
4 颜全毅;清代京剧文学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5 丁淑梅;中国古代禁毁戏剧史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飞;乾嘉时期扬州剧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易勤华;戏曲诗性论[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8 孔培培;从拉魂腔到柳琴戏[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9 孙红侠;二人转戏俗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10 刘军华;明清女性作家戏曲创作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德华;豫剧“豫东调”与“豫西调” [二八板]类唱腔的差异性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2 常青;光山花鼓戏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3 程波涛;樊粹庭豫剧改革初论[D];河南大学;2011年
4 丁娴瑶;黄沙对越剧导演艺术的贡献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5 施之博;戏曲演员书法与演艺关系研究[D];上海戏剧学院;2011年
6 杨帆;《拜月亭》与《幽闺记》比较研究[D];信阳师范学院;2011年
7 朱晓龙;渔鼓戏老生唱腔与“民族声乐”男高音演唱技法的比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8 冯丽萍;商业视域下的李渔戏曲理论与创作[D];广西民族大学;2011年
9 穆德慧;试论戏曲舞台艺术的抒情性特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10 闻雨轩;新世纪戏曲电影市场探析[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磊;关于“民族唱法”之我见[J];中国音乐;2002年04期
2 陶波 ,彭超;从民族声乐主要演唱技法的研究现状所想到的[J];艺术探索;1998年03期
3 姚莉莉;对民族声乐发展特征的几点思考[J];中国音乐;2003年03期
4 欧阳蓓蓓;;民族声乐唱法之我见[J];艺术教育;2007年01期
5 丁一凡;;浅析“中国唱法”提出的合理性[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11期
6 李改芳;;综述2006年以来兴起的“原生态唱法”之争[J];音乐创作;2010年04期
7 杜亚雄;;“民族声乐”和“民族唱法”界定之我见[J];人民音乐;2007年06期
8 张芦菲;;试论民族声乐的学习与发展[J];中国校外教育;2009年S3期
9 刘运墀;;民族声乐是我国文库中的瑰宝[J];艺术科技;2011年02期
10 戴宇山;;民族唱法的创新与发展[J];剧作家;2007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建华;;“面罩”唱法在民族唱法中的运用[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2 王建群;王建;高下;沈晓辉;俞晨杰;杨烨;;美声与民族唱法中不同元音嗓音测试分析比较[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下)[C];2007年
3 庄民权;;声乐训练的民族化问题[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4 陈茉玲;;歌唱呼吸散论[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5 杨曙光;;多维文化视野中的专业声乐教育——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上的讲话[A];首届中国大众音乐高层论坛暨2005年《中国大众音乐年鉴》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苗鸿信;;我国通俗唱法的基本特征[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施王伟;;谈现代歌曲创作的走向[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8 孙晓春;;略论民族声乐作品的处理与表现[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9 崔艳;;在音乐教学中弘扬民族音乐——从《新疆好》谈谈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来辅助音乐教学[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下)[C];2007年
10 聂秀娥;;弘扬音乐文化 服务和谐社会[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天水市歌舞团 杨涛;浅谈民族声乐与民族唱法[N];天水日报;2009年
2 晨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声乐的发展要坚持多样化审美[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金惠子;民族声乐文化的优秀传承者——黑力[N];音乐生活报;2011年
4 梁占峰;唱法与审美多元化[N];音乐周报;2004年
5 石惟正;我的民族声乐观[N];音乐周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黄聪 金惠子;著名声乐教授王士魁用心传接民族声乐的圣火[N];音乐生活报;2010年
7 李小莹;民族唱法要多样化[N];中国艺术报;2004年
8 本报记者 周静 沈仕卫 实习生 季节 王晶 段成柱;贵州最适合用民歌来抒发[N];贵州日报;2008年
9 马洁;“千人一面”辩[N];音乐周报;2003年
10 记者 谭雅竹;省第二届青歌赛民族唱法决出单项奖[N];云南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释[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菁;基于声乐演唱的艺术美探究中国民族声乐之“韵”[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2 王佳丽;京剧与民族声乐的相互融合[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3 郭晓芳;中国民族声乐的昨天、今天、明天[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丽娟;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时代性特征[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5 龙丽娟;中国戏曲声乐理论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6 张秋景;京腔京韵自多情[D];曲阜师范大学;2012年
7 赵亚丽;“新时期(1979-2000)以来中国民族声乐论文”综合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8 王晓兵;民族声乐在中等艺术学校豫剧教学中的运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童一帆;多元分流 和谐共处[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瀛莹;民族声乐演唱中的风格问题探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本文编号:191514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1915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