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南音传承人苏统谋的音乐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15 22:27

  本文选题:南音 + 苏统谋 ; 参考:《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摘要】:苏统谋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现有的6个传承人之一,他在有生之年将古老的南音文化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对推动我国传统音乐研究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全文以特定的历史时间为序,对他的艺术生涯展开较为详细的回顾。同时,通过梳理他的音乐实践和理论研究,特别是他在南音国内外传播上的贡献等活动内容,以期对他的贡献做出较为客观的认识与评价。也为南音在新时期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一定的探索。 全文共分三部分:从“历史时间”的角度介绍苏统谋的南音艺术历程,梳理他的南音学习与表演实践;主要总结出苏统谋先生在南音的理论、教育的“继承和发展”上的成功经验,阐释他在探索的过程中所成功地实验了独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客观地评述其学术价值和音乐贡献;最后,主要研究苏统谋先生在传统的社团传播方面的实践和他力求创新,将南音技巧融入傀儡戏等多种戏曲的跨界传承尝试。同时,,归纳整理他在南音的国外传播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贡献。
[Abstract]:Su Tongmou, as one of the existing six inheritors of the National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Nanyin Project, carried on the ancient Nanyin culture in his lifetim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music research in China. Great contributions have been made. In the order of specific historical time, the thesis makes a detailed review of his artistic career. At the same time, through combing his music practice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 especially his contribution to the dissemination of Nanyin at home and abroad, the author hopes to make a more objective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his contribution. It also explore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Nanyin in the new period. The full text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from the angle of "historical time", it introduces Su Tongmou's artistic course of Nanyin, combs his learning and performing practice of Nanyin, and summarizes the theory of Su Tongmou in Nanyin.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i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explains that he successfully experimented with unique teaching methods in the course of exploration, and objectively commented on his academic value and musical contribution.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the practice of Mr. Su Tongmou in the traditional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nd his efforts to innovate and integrate the Nanyin skills into the puppet opera and other cross-boundary attempts to inherit opera. At the same time, he summarized and sorted out his outstanding contributions to the foreign communication of Nanyin.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寄萍;吴秋红;;南音“郎君祭”及海内外传播[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2期

2 陈颖;;挖掘闽南资源 传承南音文化——让孩子成为南音新一代主人的实施策略[J];青年文学家;2009年06期

3 林婧;;传统南音与新南音探究——以南音《直入花园》为例[J];艺苑;2008年04期

4 蔡夏玲;;泉州茶馆(店)中的南音文化探究[J];艺苑;2010年03期

5 彭兆荣;葛荣玲;;南音与文化空间[J];民族艺术;2007年04期

6 邓晨曦;;南音魂——记福建省政协委员、第一届世界晋江同乡联谊大会荣誉会长、闽籍实业家王为谦先生[J];福建文学;1994年08期

7 廖秋子;;从南音文化的同一性看闽台文化的统一性[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8 孙星群;;福建南音文化区布局及形成原因述略[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02期

9 黄莹;;论泉州南音的海洋性文化特征[J];歌海;2010年01期

10 王文章;;《道光指谱》序[J];艺术评论;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国权;;历代积淀,多元形成——略论泉州南音何以是“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2 吴远鹏;;南音在南洋[A];论闽南文化:第三届闽南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5年

3 王耀华;;理解和尊重多元音乐文化——跨文化音乐比较学的理论基础和特点[A];北京论坛(2008)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文明的普遍价值和发展趋向:“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艺术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8年

4 张晶;田思胜;;我国音乐疗法的中医理论探讨[A];第十次全国中医药传承创新与发展学术交流会暨第二届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颁奖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仲莘;找回1982年泉州元宵南音大会唱[N];石狮日报;2011年

2 吴珊珊;抢救泉州南音时不我待[N];中国文化报;2004年

3 龚万全;泉州南音回荡“世纪”[N];音乐周报;2004年

4 ;泉州南音的申报推动了研究、保护与振兴工作[N];中国文化报;2006年

5 黄瑶瑛;泉州南音艺苑落成专门表演传统南音[N];人民政协报;2008年

6 全国政协委员 李顺堤;促成南音申遗 保护文化遗产[N];中国艺术报;2008年

7 见习记者 陈尹荔 本报记者 刘益清;一曲清歌为何和寡?[N];福建日报;2008年

8 泉州市艺术馆 陈婉娥;留住民族音乐的根[N];中国财经报;2009年

9 王丹飚 李宇思;古乐缭绕 闻者尽醉[N];福建日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 李瑾;世界民族音乐全球共享[N];音乐周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郭耿甫;“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的建立[D];中国艺术研究院;2012年

2 王东雪;当代泉州南音传承社会运行机制研究(1980年至今)[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3 李幼平;大晟钟与宋代黄钟标准音高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0年

4 袁绣柏;近代曲辞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于湄;南音传承人苏统谋的音乐学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3年

2 陈静;《南音梦》导演阐述[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冯晓琴;晋南出土金元砖雕的音乐学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魏非;19~20世纪捷音乐家约瑟夫·苏克的音乐学研究[D];山东艺术学院;2012年

5 刘贝妮;《笙赋》的音乐学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6 王辉;译著《民族音乐学研究:31个论题和概念》及书评[D];上海音乐学院;2009年

7 庄婉容;闽南民俗文化影像艺术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8 周晓凡;民国时期泉州南音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9 陈敏红;泉州南音乐社传承现状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10 黄小玲;乡土音乐在高师音乐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23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023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26e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