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番锣鼓的数列结构
[Abstract]:Ten gongs and drums are representative kinds of music in Chinese traditional music that use seri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of number series in music refers to the structural form which is mainly composed of serial development techniques or structural principles. This is a narrower definition, which emphasizes the main function of sequence thinking in structure 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brought about by it. The use of the sequence technique in the structure of the music is a regular increase or decrease in the rhythm and the length of the structural unit. The structure formed by this technique is complex, rich, rigorous and orderly, full of rational meaning and the aesthetic feeling of the pattern. Often show a lively and brisk mood. The number series structure of ten-fold gongs and drums is based on gongs and drums, and develops the form of silk bamboo music and singing words. The use of the three forms of decline in turn, still with gongs and drum music as the main body. From other forms, such as Kunqu Opera, the silk and bamboo tunes of the ten drums have the commonness of traditional music, while their unique number series structures (including gongs and drums, silk bamboo tunes and lyrics) are becoming increasingly noticeable for their distinctiv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Become a highlight of traditional music.
【作者单位】: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
【分类号】:J6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张伯瑜;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析[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2 张伯瑜;京、津民间十番锣鼓与清宫廷十番锣鼓[J];中国音乐学;2001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罗艺峰;音乐美:秩序的光辉[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9年02期
2 张伯瑜;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析[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3 冯光钰;同根异枝 一脉相承——中国同宗民间乐曲散论(二)[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 张伯瑜;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5 张伯瑜;京、津民间十番锣鼓与清宫廷十番锣鼓[J];中国音乐学;2001年03期
6 蒲亨建;聂耳歌曲创作成功之道初探[J];中国音乐学;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肖梅;中国大陆1900—1966民族音乐实地考察——编年与个案[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2 董波;蒙古村落仪式表演:“呼图克沁”[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6年
3 路云亭;义和团与戏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程晖晖;秦淮乐籍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5 张磊;论支声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中的应用[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峗;西洋打击乐与民族打击乐的同一性、相异性与相融性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2 吴所畏;《春之祭》之节奏研究及其在西方现代音乐创作中的影响、发展与变异[D];山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蔡煜;明代法律俗语研究[D];华东政法学院;2006年
4 安盈;弦索十三套结构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5 杨高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绛州锣鼓传承变迁状况的考察与研究[D];西安音乐学院;2007年
6 巩凤涛;乐籍制度下传播与小调的“同宗”现象[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年
7 李婷婷;《诗经》与器乐[D];聊城大学;2007年
8 廖俊宁;明代乐队初探[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9 贾怡;琵琶演奏家程午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07年
10 武蓓琳;樊祖荫的多声理论与其创作[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达;福州十番“丝竹锣鼓”的结构形式[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曾遂今;从音乐的自然传播到技术传播(上)——当代音乐传播理论探索思考之一[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3 袁静芳;乐种学构想[J];音乐研究;1988年04期
4 张伯瑜;江苏十番锣鼓的节奏分析[J];音乐研究;2001年03期
5 乔建中;杨荫浏先生与十番锣鼓的一段旧缘[J];音乐研究;2004年01期
6 崔晓娜;保定易县后部村“十番乐”初探[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7 冯光钰;曲牌:中国传统音乐传播的载体和特有音乐创作思维[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冯光钰;中国民族音乐的传播变迁与“同宗”现象[J];中国音乐;2003年02期
9 张伯瑜;中国锣鼓乐的节奏构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1年03期
10 崔晓娜;河北保定易县十番会现状的考察与研究[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陈有觉;高雪峰;;江南丝竹发源初考[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郑大中;串堂:上饶人生活的抒情诗[N];上饶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向京;瞿小松音乐中的文人精神[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李涛;陈怡交响乐作品中的“多重结构”解读[D];上海音乐学院;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范杨;苏州地区十番锣鼓班社探微[D];上海音乐学院;2011年
2 方博;安徽池州青阳、石台十番锣鼓乐班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2年
3 任舒静;中和之韵——中国民族民间器乐艺术瑰宝“十番”[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4 野培新;论江南丝竹中的二胡演奏艺术[D];中国音乐学院;2010年
5 于佳攀;石家庄地区战鼓乐调查研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本文编号:22241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2241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