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乐府诗集》诸调曲解题的标点和释读

发布时间:2018-10-25 06:11
【摘要】:《乐府诗集》诸调曲解题的标点和释读,历来是一个难题。本文针对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之处,首先确定了标点的原则和体例,然后依循这些原则和体例,对诸调曲解题作了细致的标点,并在标点的基础上,对几个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释读。
[Abstract]:Punct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Diao qu's solution has always been a difficult problem. In this paper, th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of punctuation are first determined in view of the shortcomings of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Then, according to these principles and methods, the detailed punctuation of the problems of the various tongues is made, and on the basis of the punctuation, Several difficult problems are explained in depth.
【作者单位】: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
【分类号】:J6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郑祖襄;;《古今乐录》“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J];音乐研究;2006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杨海帆;;宕昌的凤鸟信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3 陈道贵;从佛教影响看晋宋之际山水审美意识的嬗变——以庐山慧远及其周围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4 潘殊闲;;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6 曹小云;;早期汉译佛经与中古汉语词语溯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7 汤城;;浅谈《史通》对范晔《后汉书》的评论[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8 阚绪良;吕晓玲;;从“桃之夭夭”到“逃之夭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9 郭其智;;更爱枝头弄金缕 异时相对掌丝纶——汉民族植物民俗文化举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10 刘和惠;;关于郢爰一则史料辨误[J];安徽钱币;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虹霓;;论《花间集序》对宫体诗的态度——兼评各家对《花间集序》之争议[A];2010年词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邵正坤;;论北朝时期鲜卑的家庭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张峰;;汉画像中建鼓的形制[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周保平;贺俊彦;;汉画中的羽人与汉代的成仙思潮[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马怡;;说}m[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姚乐;;关于汉盐渎县的几个问题[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明正;;论汉乐府的贵族趣味和娱乐性[A];先秦两汉文学论集[C];2004年

8 廖群;;“对话式”与“表演式”——《诗经》、汉乐府初始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6年

9 张慧敏;;《诗纬》与两汉魏晋叙事文学[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七辑)——第八届 《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选刊之二[C];2008年

10 杨晓霭;;唐诗在宋代的歌唱与宋人的声诗观[A];唐代文学研究(第十一辑)——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第十二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邢培顺;曹植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骧;慧远与东晋佛教的变迁[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刘明辉;魏晋士人政治心态类型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邹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纪赣闽粤边区的社会变迁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黄汉华;抽象与原型——音乐符号论[D];暨南大学;2003年

8 张振龙;建安文人的文学活动与文学观念[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9 孙尚勇;乐府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2年

10 景盛轩;敦煌本《大般涅i镁费芯縖D];浙江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成朝晖;“国风”与南北朝民歌中民间爱情诗的比较[D];湘潭大学;2010年

5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6 张世敏;魏晋南北朝山水文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何丽;两宋的僧诗批评[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明全;鲍参军诗歌创获论[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谢南山;秦汉时期舆制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杨丹;《沧浪诗话》的语言观[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郑祖襄;;相和三调中的“部”、“弦”、“歌弦”考释[J];音乐艺术;1993年03期

2 王小盾;唐大曲及其基本结构类型[J];中国音乐学;1988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君;;历代《乐经》论说流派考[J];中国音乐学;2010年04期

2 田君;;《乐经》补作史考[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周春健;;朱熹与《尔雅》[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4 田君;;《乐经》的性质与亡佚新探[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0年01期

5 葛兆光;重绘近代思想、社会与学术地图——评罗志田著《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社会与学术》[J];历史研究;2001年01期

6 卢钟锋;论道咸以来的文化走向与传统学术史的编修[J];中国史研究;1996年03期

7 陈敏荣;;论顾炎武“经学即理学”的学术史意义[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范立舟;“宋学”风貌的全新展示——评《中国学术史·宋元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9 郭皓政;;从传统经学看现代“红学”之路[J];鄂州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10 张弘;评张涛著《经学与汉代社会》[J];中国史研究动态;2002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有鹏;;一部学术史的大度与厚重——读刘锡诚《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7.3)[C];2007年

2 刘宪阁;;报人张季鸾研究——一个学术史的回顾[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3 梁秉赋;;纬学与经学——论《易纬》研究的一些新观点[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第四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黄忠天;;《中庸》释疑——以“道不远人”诸章为例[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第四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5 谢茂松;;行钱法与屯守辽东、罢朝鲜兵——晚明经学家郝敬(1558—1639)的奏疏中所见经世主张[A];明史研究论丛(第九辑)[C];2011年

6 卢鸣东;;陈柱《公羊》学中的反战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第四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7 谢东笑;;习弹古琴——现代都市人的修身养性之道[A];中国音乐治疗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王斯;;比较视野下的赵荣光食学研究述析[A];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2011'杭州·亚洲食学论坛论文集[C];2011年

9 耿元骊;;三十年来中国古籍数字化研究综述(1979-2009)[A];第二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鲁瑞菁;;王逸《楚辞章句》引《诗》考论[A];传统中国研究集刊(第八辑)(第四届传统中国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帆;学术史:清末民初的显学[N];光明日报;2002年

2 黄陆璐;及时的学术史迹[N];光明日报;2001年

3 高有鹏;一部学术史的大度与厚重[N];文艺报;2007年

4 叶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研究员;留学史、学术史、思想史交叉视域中的潘光旦[N];中国图书商报;2010年

5 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教授 葛兆光;葛兆光:讨论中国学术的国际化与本土化应重返学术史[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6 李学勤;学术史与未来[N];人民政协报;2003年

7 祥书;刘锡诚完成《20世纪中国民间文学学术史》[N];文艺报;2007年

8 罗志田(作者单位: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历史研究中心);思想史还是学术史[N];社会科学报;2002年

9 高有鹏;中国民间文学研究的新阶段[N];中国艺术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陈洁;几次将载入学术史的讨论[N];中华读书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俊祥;建安学术史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2 刘墨;乾嘉学术的知识谱系[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林存阳;清初三礼学[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王长顺;生态学视野下的西汉文学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再华;晚清时期的文学与经学[D];复旦大学;2003年

6 竺洪波;四百年《西游记》学术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7 李成卫;表里的界限[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5年

8 闫晓宇;六极学说源流研究[D];中国中医研究院;2005年

9 李列;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1928-1949年)[D];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孙纪文;《淮南子》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贺;毛奇龄学术简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李维虎;《四库全书总目》凡例序案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徐旭晟;杭世骏学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艾春明;论《韩诗外传》的经学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5 逯万军;略论东汉前期的经学[D];郑州大学;2002年

6 王蕾;两汉复仇风俗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范正娥;两汉太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8 于利;魏晋律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杨永;唐人论建安文学[D];郑州大学;2005年

10 杨栋;二十世纪《淮南子》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292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292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67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