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论中国二胡在日本流行的文化现象

发布时间:2018-10-26 19:41
【摘要】:近些年来,中国民族乐器在日本大受欢迎,特别是二胡,在日本广泛地流行,喜爱和欣赏二胡音乐及学习二胡演奏,出现了空前的热潮。由于这股热潮发展得十分迅速,所以非常引人注目。因此,本文将就中国二胡在日本流行的文化现象进行论述。 从近年来二胡在日本发展的情况看,其背景因素有很多。首先,1978年中日两国签订了和平友好条约后两国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频繁。中国二胡演奏家纷纷东渡日本,开展了丰富多彩艺术活动;其次,日本音乐家发现了二胡魅力后陆续在创作中采用,使二胡真正进入日本的音乐生活中;第三,日本二胡商业活动日趋活跃,推动了二胡在日本的发展,使得学二胡和喜爱二胡的日本人越来越多。 日本文化是从古至今一直吸收消化中国文化而形成发展过来的。经济得到充分发展了的今天的日本,忙碌生活中,出现了日本人期望回归文化、回归生活,追求“心中的根源”的倾向。即引起二胡热潮的因素有日本人“向往中国文化的心理”和“繁忙生活中寻求安慰的心理”。因此,日本人迷上了二胡的柔美音色,二胡音乐满足了日本人的心理追求,所以二胡音乐在日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今天,二胡正逐渐在日本人的心里牢牢地扎下了根,,形成日本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音乐形式,成为一种值得关注和研究的日本文化现象。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Chinese national musical instruments are popular in Japan, especially Erhu, and enjoy erhu music and learn erhu playing. Because the boom is developing very quickly, it is very striking. Therefore, this article will discuss the cultural phenomenon of Chinese erhu popular in Japan.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Erhu in Japan in recent years, there are many background factors. First, since the signing of the Treaty of Peace and Friendship between China and Japan in 1978, exchange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Chinese erhu players have traveled east to Japan to carry out rich and colorful artistic activities. Secondly, Japanese musicians discovered the charm of erhu and adopted it in their creations one after another, making erhu truly enter the music life of Japan. Third, more and more people learn erhu and like erhu. Japanese culture has been absorbed and digested from ancient times and developed from Chinese culture. In the busy life of Japan, where the economy has been fully developed, the tendency of Japanese people to return to culture, to return to life and to pursue "the root of their hearts" appears. The causes of erhu fever are Japanese "yearning for Chinese culture" and "seeking comfort in busy life". Therefore, the Japanese fell in love with the soft tone of erhu, and the erhu music satisfied the psychological pursuit of the Japanese, so the erhu music developed rapidly in Japan. Today, Erhu is gradually firmly rooted in the hearts of the Japanese, forming an indispensable form of music for the Japanese and a phenomenon of Japanese culture worthy of attention and study.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J63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梅;吕逸新;;中国电影走向世界影坛的尴尬之路[J];电影评介;2007年24期

2 白成良,喻坚;影响奥林匹克运动发展的因素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魏彪;试论奥运会的商业运作[J];体育科学研究;2001年03期

4 陈东林;;学术问题商业化的特征及其危害性——兼批“李白是唐朝第一古惑仔”的奇谈怪论[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5 陈明华;;韩国电影的产业化之路与本土身份的建构[J];电影文学;2008年13期

6 黄进;;大众传媒商业化下的青少年伦理道德教育探究[J];道德与文明;2008年05期

7 刘润华;;浅析沈从文的文学观[J];湘潮(下半月)(理论);2008年12期

8 时统宇;;请假拍戏与回家种地[J];青年记者;2009年16期

9 张红军;;从教化到迎合:中国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商业化叙事策略[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10 魏文静;;明清迎神赛会屡禁不止与商业化——以江南迎神赛会经济功能为中心的探讨[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欧阳有旺;;中国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国际化竞争战略[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石国贞;;论国际化趋势下提升大中华认同感的现实依据[A];21世纪中国公民教育的机遇与挑战——两岸四地公民教育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林炜双;孙李银;李明子;赵嘉颀;梁桑;刘霓;高腾;景怀斌;;公务员组织潜规则的表现与形成机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严建强;;“中国热”的法国特征及其解释[A];中西初识二编——明清之际中国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交流之二[C];2000年

5 岳晓东;;幽默风格、气质乐观、心理健康:493名广州、香港、澳门大学生的调查[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陈永涛;;近代传教运动中传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两种基本态度及简评[A];“传教运动与中国教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翟双;杨莉萍;;叙事心理治疗的特征及其与中国文化的契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李敏;;关于人文文化与社会文化教育的若干思考[A];中国共产党与现代中国[C];2001年

9 王蒙;;全球化视角下的中国文化[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4)[C];2006年

10 张梦阳;;文化的内蕴与对“人”的呼唤——写于林非先生著《鲁迅和中国文化》再版的时候[A];全国中外近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语言大学 路文彬;中国文化的“礼”传统[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2 欣文;《中国文化年鉴》(2005)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梁秋克;《中国文化年鉴》新一轮组稿编辑工作启动[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李大伦;漫谈中国文化[N];郴州日报;2006年

5 卞毓方;一位文化老人的“和谐观”[N];人民日报;2007年

6 蒙木(书评人);中国文化的读本?[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宋冰;中国文化年:让世界感受中国魅力[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商报记者 任志茜;张大春:重新识字,钻进中国文化的酱缸[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 张海晏;中国文化“和”的精神[N];光明日报;2008年

10 秦风邋毛毛;劲草更兼疾风[N];人民政协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詹春花;黑塞与东方[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陈岩波;中国古代医学书籍发展史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05年

3 张磊;中国与国际刑事法院:现状与展望[D];吉林大学;2007年

4 孙成武;中国共产党与20世纪中国文化的变革[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王文;庞德与中国文化[D];苏州大学;2004年

6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7 殷瑜;布莱希特在中国:1949-2006[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8 赵本涛;中西文化对中国政治制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9 李涛;大众文化语境下的上海职业话剧(1937—1945)[D];上海戏剧学院;2006年

10 朱莉丽;1369-1599日本各阶层对华观初探[D];山东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渡里文惠;论中国二胡在日本流行的文化现象[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2 朱晓东;韦政通文化哲学思想研究[D];南昌大学;2007年

3 徐梁峰;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D];浙江大学;2008年

4 蔡慧清;德克·卜德研究三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董利民;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我国现代竞技体育的影响[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成茜;中国文化内的“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D];重庆大学;2007年

7 胡菊花;从后殖民主义翻译研究视角看中国文化的输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年

8 邹丽娟;中俄茶文化比较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9 孙青;中国文化因素在外宣材料英译中的体现[D];中国石油大学;2008年

10 陈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文化的境遇与发展思路[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9676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29676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69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