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提琴作品《采茶谣》与《浪漫曲》的音乐特色探讨
发布时间:2021-01-15 05:36
随着世界格局的进一步发展,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愈发的频繁,音乐艺术事业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同样中国大提琴艺术事业也正处在不断开拓的阶段。大提琴作品《采茶谣》与《浪漫曲》将民族音乐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是大提琴艺术民族化的代表作。基于此,以其作为分析蓝本,对音乐作品中的民族化塑造方法、多样化的民族音乐文化元素运用和现代作曲技法大胆创新融入等进行全面解析,这些可为中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发展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普洱学院学报. 2020,36(0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浪漫曲》核心主题
《采茶谣》和其他中国式大提琴作品相比,在曲式结构上独树一帜,未采用具有强调对比性的曲式结构,而是延续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渐变统一的表现形式,以一种“渐变式”的曲式结构来呈现音乐特性。王连三先生的大提琴《采茶谣》的曲式结构共由“引子+A+B+间奏1+C+间奏2+C+尾声”组成,具体的曲式结构如图1所示[5]。从结构上可以明显看到不同于传统西方再现三部式结构,连接部分始终贯穿全曲,从散板到慢板,然后逐渐加快至快板,后回归到散板,呈现了渐变式发展变化,这类似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采用渐变方式来体现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个性化散板特征,由此可见在曲式结构上有着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呈现。2. 客家山歌旋律与曲调的融入
《采茶谣》是以福建武夷山为创作题材的,其音乐旋律对武夷山特色的客家“茶山竹板山歌”进行了引用与变化,呈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极具艺术魅力。“茶山竹板山歌”常采用七言形式,通常以五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旋律强调羽(la)和商(高音re)这两个音符,并习惯以长时值放置于突出节拍位置,亦或者以落音的方式放于句尾[6]。《采茶谣》中随处可见到武夷山客家山歌的旋律,例如乐曲的第一部分(1-26节)的旋律就遵循了客家山歌的特征,以商和徵音为主音和骨干音,落音也在商调式上,如图2所示,充分展现了福建武夷山地区民族音乐的旋律与曲调特点,通过中速平稳的旋律抒发了作曲者对家乡的追思,甜蜜美好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另外,王连三先生在创作大提琴《采茶谣》时,还创新性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加花”手法来丰富旋律曲调发展,例如在乐曲中的第13、15以及86等多个小节处应用了短倚音奏法[7],这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内容,也增强了旋律的色彩性与民族性,将一幅幅武夷山的风情画卷生动地展现在受众面前,极具画面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卧虎藏龙》看民族音乐素材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应用[J]. 李宜芳. 电影评介. 2015(09)
[2]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J]. 楚悦. 音乐创作. 2015(03)
[3]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从萨克斯与民族管弦乐队《丝绸之路幻想组曲》看赵季平的文化理想[J]. 夏滟洲. 人民音乐. 2014(11)
[4]戏韵管弦 管弦戏韵——中国戏曲学院民族音乐会带来的思考[J]. 谈龙建. 人民音乐. 2014(03)
[5]弦外·心声——叶小纲《巴松错》中的文人意趣与当代风格[J]. 康啸. 音乐创作. 2013(07)
[6]中国大提琴乐曲创作与演奏的中西方对话——从王连三《采茶谣》谈起[J]. 赵嘉楠. 中国音乐. 2013(02)
[7]琴弦之外的记录——评《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J]. 修海林. 人民音乐. 2012(07)
[8]音乐“留白”使“洋”声传古韵——刘庄《风入松》中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法的整合[J]. 郭新. 中国音乐. 2011(03)
[9]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 敖峥. 中国音乐. 2010(04)
[10]探索 创新 发展——六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今昔谈[J]. 刘洋. 人民音乐. 2010(10)
本文编号:2978336
【文章来源】:普洱学院学报. 2020,36(05)
【文章页数】:3 页
【部分图文】:
《浪漫曲》核心主题
《采茶谣》和其他中国式大提琴作品相比,在曲式结构上独树一帜,未采用具有强调对比性的曲式结构,而是延续了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渐变统一的表现形式,以一种“渐变式”的曲式结构来呈现音乐特性。王连三先生的大提琴《采茶谣》的曲式结构共由“引子+A+B+间奏1+C+间奏2+C+尾声”组成,具体的曲式结构如图1所示[5]。从结构上可以明显看到不同于传统西方再现三部式结构,连接部分始终贯穿全曲,从散板到慢板,然后逐渐加快至快板,后回归到散板,呈现了渐变式发展变化,这类似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中采用渐变方式来体现对比,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个性化散板特征,由此可见在曲式结构上有着鲜明的民族音乐特色,是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呈现。2. 客家山歌旋律与曲调的融入
《采茶谣》是以福建武夷山为创作题材的,其音乐旋律对武夷山特色的客家“茶山竹板山歌”进行了引用与变化,呈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极具艺术魅力。“茶山竹板山歌”常采用七言形式,通常以五个乐句组成一个乐段,旋律强调羽(la)和商(高音re)这两个音符,并习惯以长时值放置于突出节拍位置,亦或者以落音的方式放于句尾[6]。《采茶谣》中随处可见到武夷山客家山歌的旋律,例如乐曲的第一部分(1-26节)的旋律就遵循了客家山歌的特征,以商和徵音为主音和骨干音,落音也在商调式上,如图2所示,充分展现了福建武夷山地区民族音乐的旋律与曲调特点,通过中速平稳的旋律抒发了作曲者对家乡的追思,甜蜜美好的往事仿佛历历在目。另外,王连三先生在创作大提琴《采茶谣》时,还创新性运用了中国传统音乐中“加花”手法来丰富旋律曲调发展,例如在乐曲中的第13、15以及86等多个小节处应用了短倚音奏法[7],这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内容,也增强了旋律的色彩性与民族性,将一幅幅武夷山的风情画卷生动地展现在受众面前,极具画面感。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从《卧虎藏龙》看民族音乐素材在电影音乐创作中的应用[J]. 李宜芳. 电影评介. 2015(09)
[2]大提琴叙事曲《马头琴的传说》的音乐民族化思考[J]. 楚悦. 音乐创作. 2015(03)
[3]因和而贵,因不同而精彩——从萨克斯与民族管弦乐队《丝绸之路幻想组曲》看赵季平的文化理想[J]. 夏滟洲. 人民音乐. 2014(11)
[4]戏韵管弦 管弦戏韵——中国戏曲学院民族音乐会带来的思考[J]. 谈龙建. 人民音乐. 2014(03)
[5]弦外·心声——叶小纲《巴松错》中的文人意趣与当代风格[J]. 康啸. 音乐创作. 2013(07)
[6]中国大提琴乐曲创作与演奏的中西方对话——从王连三《采茶谣》谈起[J]. 赵嘉楠. 中国音乐. 2013(02)
[7]琴弦之外的记录——评《中国大提琴艺术发展史》[J]. 修海林. 人民音乐. 2012(07)
[8]音乐“留白”使“洋”声传古韵——刘庄《风入松》中文化传统与现代技法的整合[J]. 郭新. 中国音乐. 2011(03)
[9]浅论大提琴艺术在我国的民族化[J]. 敖峥. 中国音乐. 2010(04)
[10]探索 创新 发展——六届全国大提琴比赛今昔谈[J]. 刘洋. 人民音乐. 2010(10)
本文编号:297833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29783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