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试从“形而上”性质的角度研究贝多芬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哲理叙事

发布时间:2017-05-17 22:02

  本文关键词:试从“形而上”性质的角度研究贝多芬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哲理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文学作品中对“形而上”性质的研究可以借鉴到音乐作品中来。音乐作品形而上性质的产生需要经过好几个步骤的提炼。笔者根据罗曼·茵加尔顿(Roman Ingarden)对形而上性质(metaphysische qualitaten/metaphysical qualities)的论述,将其成全审美对象的四个阶段(准备、酝酿成型、被主体感悟、生成与显现)提炼出来,运用于音乐学分析,并以作曲家、演奏者与欣赏者的整体视域出发,联系三首奏鸣曲的乐谱-音响-心理三个层面说明形而上性质对音乐作品的哲理式构筑作用。 并不是每一首作品都具备产生“形而上”性质的素质,只有一些特殊的,构思精深的杰作才具备这种条件。笔者从三个方面概括了贝多芬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中形而上性质存在的合理性。贝多芬善于运用音响材料进行思考和雄辩,晚期这三首作品中的升华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抽象性与宗教信仰、崇高性使音乐能够揭示出高于音响材料本身的特殊意象,具备一定审美素质的听众欣赏了这些音响之后,都能够收获并感悟到从中构建起来的“隐蔽”的意思。因此,在这些作品中,形而上性质存在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强了。笔者总结出了形而上性质所具有的两个主要特点:1、它作为一种精神动力,以“气氛”的形式显现,并弥漫于音乐的某些段落中,支持着音乐作品核心素材在乐曲中贯穿发展。2、它通常存在于伟大的作品中,既不属于音响客体本身的属性,也不单纯是演奏者、欣赏者的心态,而是一种脱离了人类普遍情感特征的、升华了的生命存在状态,揭示出高于日常生活的隐蔽的涵义。 本文的音乐分析注重审美经验维度,从形而上性质的观点切入,基于“音响氛围”对作品进行分析。贝多芬音乐家式的哲理性与康德等人哲学家式的哲理性是略有不同的,考察贝多芬式的哲理性更应该从他作品的音响特征上得出结论来。笔者结合茵加尔顿所概括的十多种形而上性质,选择出贝多芬作品中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形而上性质,将它们的哲理性构筑作用分别予以叙述总结。分析中所遵循的正是各种音乐语汇构成的音响气氛对作曲家情感逻辑的勾勒,捕捉到形而上性质在音乐中辩证结合所营造的特殊气氛——“弥漫与张力”、“流逝与升华”、“凝聚与延绵”,通过对这三种音响气氛特征的分析,进一步解读出其中所暗含的贝多芬“从黑暗走向光明”“向死而生与灵魂不朽”“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的情感逻辑。尤其是最后一首奏鸣曲中大量出现的“满天星斗式”音响,既是贝多芬所追求的终极的“合”、“虚”、“静”,也是作曲家对这“人神对话”三部曲以及他全部32首奏鸣曲中动力冲突的最终解决方式。
【关键词】:升华 哲理性 情感逻辑 茵加尔顿 “形而上”性质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24.1
【目录】:
  • 中文摘要2-4
  • Abstract4-6
  • 中文文摘6-12
  • 第一章 绪论12-20
  • 一、文献综述12-16
  • 二、论文选题的理由及意义16-18
  • 三、本选题的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18-19
  • 四、研究方法19-20
  • 第二章 关于“形而上”性质的释义20-28
  • 第一节 文学作品中的“形而上”性质20-22
  • 第二节 音乐作品中的“形而上”性质22-24
  • 第三节 “形而上”性质的主体间性以及它的哲理式构筑性能24-26
  • 本章小结26-28
  • 第三章 贝多芬晚期三首奏鸣曲中“形而上”性质的解析28-40
  • 第一节 贝多芬晚期三首奏鸣曲中“形而上”性质存在的合理性28-32
  • 第二节 “形而上,,性质在三首奏鸣曲中的生成过程32-37
  • 第三节 “形而上”性质研究对于音乐表演、欣赏的影响37-38
  • 本章小结:三首奏鸣曲中“形而上”性质的主要特点38-40
  • 第四章 弥漫与张力——“从黑暗走向光明”40-60
  • 第一节 “形而上”性质的弥漫与张力在音响-心灵氛围中的体现41-43
  • 第二节 弥漫与张力的结合在音乐整体结构上的反映43-47
  • 第三节 晚期作品中音乐主题的渗透性、弥漫性以及两相对抗47-57
  • 本章小结57-60
  • 第五章 流逝与升华——“向死而生与灵魂不朽”60-74
  • 第一节 力的流失与崩溃61-66
  • 第二节 灵魂升华之旅66-70
  • 第三节 宗教体验:两种势力的斗争70-72
  • 本章小结72-74
  • 第六章 凝聚与延绵——“上帝在我头顶,亦在我心中”74-84
  • 第一节 “形而上”性质的凝聚与延绵在音响-心灵氛围中的体现74-76
  • 第二节 康德式的思考所造就的极高音区飘渺音响76-78
  • 第三节 “漫天星斗式”音响在三首乐曲中的体现78-80
  • 第四节 凝聚、延绵的艺术效果在音乐语言风格上的概括80-82
  • 本章小结82-84
  • 音乐哲学相关问题的延伸84-88
  • 结论88-90
  • 参考文献90-9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94-96
  • 致谢96-98
  • 个人简历98-1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但昭明;;从“灵魂不朽”到“向死而生”——柏拉图与海德格尔生死观之比较[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2 张宇;;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110末乐章分析[J];大众文艺;2012年10期

3 方在庆;歌德的《颜色论》及其文化背景[J];大自然探索;1996年03期

4 李晓囡;;“悲情”——肖邦音乐作品的形而上质[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林苗;;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与其交响曲的共性研究[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6 李晓林;;杜夫海纳的审美形而上学[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赵柯丽;;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作品111的结构思维[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杨焱;;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持续音技法的类型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于润洋;;试从中国的“意境”理论看西方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本文关键词:试从“形而上”性质的角度研究贝多芬晚期三首钢琴奏鸣曲中的哲理叙事,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55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37455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28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