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高为杰与赵晓生和声力学观点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4 15:09

  本文关键词:高为杰与赵晓生和声力学观点的比较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和声分析 和声力度 定量分析 音集集合


【摘要】:对传统音乐的和声力度特性研究,,主要依靠调式、和声的功能序进关系、根音进行关系等方式。然而,近现代音乐作品的和声的模式打破了西方传统音乐大、小调式为主的原则及“三度叠置”的和弦构成理念。并且,音乐作品大多呈现出和弦结构纷繁复杂、音响风格各异的特点,运用传统和声理论方法已经不能对现代音乐作品进行较完善的解析。因此,该领域的研究需要融入新的模式与视角以适应时代的要求。 目前,该领域主要呈现出两大新趋势:一是从音乐心理学的角度为出发点;二是从作曲技术理论的角度为出发点。在我国,从作曲技术理论角度出发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两人:高为杰与赵晓生。在对现代音乐作品的和声力度分析的研究成果中,高为杰的《和声力学研究——论音高集合纵列的分类及和声张力效应定量化分析》与赵晓生的《太极作曲系统》(音集论部分)是和声力学这一问题研究的代表性成果,无论对音乐的创作方面还是分析方面都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本文通过对高为杰先生与赵晓生先生的上述两项研究成果进行解析与比较研究:先梳理两者的方法与理念,然后对其要素进行比较研究,揭示出两者的共性与个性。通过比较,间接得出对该领域研究的延伸思考。最后,以勋伯格的无调性音乐作品《痛苦与期望》作为共同载体,用两位作曲家的方法对分别其进行和声力度分析。以实践方式更直观的理解两者的异同。通过上述研究的过程,得出结论。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他们的相同点可以对相关研究起到一定借鉴作用,不同点引发了对该问题的深层次探讨以及试图解决的途径。
【关键词】:和声分析 和声力度 定量分析 音集集合
【学位授予单位】:内蒙古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4.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绪论9-11
  • 第一章 高为杰与赵晓生和声力学观点概述11-17
  • 一、 高为杰先生的《和声力学研究》11-14
  • (一) 静态力学特性11-13
  • (二) 动态力学特性13-14
  • 二、 赵晓生先生的《太极作曲系统》中的“音集论”14-17
  • (一) 音集技法14-15
  • (二) 音场作用15-16
  • (三) 音集运动16-17
  • 第二章 两种和声力学观点的异同17-24
  • 一、 相同之处17-20
  • (一) 音集集合的理论基础17
  • (二) 由静态层面上升到动态层面的方法17-18
  • (三) 定量化分析思路18-19
  • (四) 广泛的兼容性19-20
  • 二、 不同之处20-22
  • (一) 音程协和度的判别差异20-21
  • (二) 低音的影响之差异21
  • (三) 动态层面上的方法之差异21-22
  • (四) 宏观与微观的研究视角之差异22
  • 三、 小结22-24
  • 第三章 运用两种和声力方法的实例分析与比较24-38
  • 一、 静态层面上和声强度的分析与比较24-27
  • (一) 几种 7 和弦结构的张力值比较24-26
  • (二) 大小 7 和弦原位与转位和弦张力值的比较26-27
  • 二、 动态层面上和声强度的分析与比较27-38
  • (一) 高为杰先生的方法27-34
  • (二) 赵晓生先生的方法34-38
  • 第四章 两种和声力学观点重要意义38-41
  • 一、 理论意义38-39
  • (一) 和声分析的新方法38
  • (二) 音集集合理论的发展与创新38-39
  • 二、 实践意义39-41
  • 结语41-42
  • 参考文献42-44
  • 附录44-46
  • 致谢46-47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童忠良;近现代和弦的数列系简论[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1期

2 钱仁平;;音集运动的结构功能——以威伯恩《六首管弦乐小品》之四为例[J];音乐研究;2006年04期

3 冯勇;;和声力学研究——“拍音论”为基础的“和声体”张力定量化分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2年01期

4 樊祖荫;中国和声学研究八十年(下)[J];人民音乐;2001年02期

5 冯存凌;;逝去的伊甸园——勋伯格《空中花园篇》(Op.15)Nr.1解析[J];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6 高为杰;和声力学研究——论音高集合纵列的分类及和声张力效应定量化分析[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1986年03期

7 郑英烈;基本集合对十二音和声的控制[J];中国音乐学;1986年04期

8 彭志敏,刘健,崔宪;临界点上的思考——“高等音乐院校和声学学术报告会”述评[J];中国音乐学;1987年01期

9 王文;模糊数论对和声力学研究的梯级开发[J];中国音乐学;1992年04期



本文编号:5415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415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8f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