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五声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发布时间:2017-07-29 23:06
本文关键词:论“五声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钢琴作品中的运用
更多相关文章: “五声性思维” 中国传统钢琴作品 和声技法 曲式结构
【摘要】:本文试图以我国作曲家在具体的音乐创作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即:“五声性思维”)音乐创作技法、思维与观念为切入点,以我国传统音乐钢琴作品为具体的分析研究对象,通过对作品各个构成元素(音高、旋律、节奏、音色、调式调性、曲式结构、织体等)的详细分析,以求获得对“五声性思维”这一中国作曲家独有的创作理念进行技术层面、理论层面以及文化层面的不同认知,并以此个案分析我国专业音乐创作领域的“本土化”进程。本文以魏廷格、李明俊、许民主编的《中国钢琴名曲库》丛书为核心乐谱文本,并参考其他中国钢琴曲谱汇编集。重点分析的是自建国(1949年)以来至1990年代时期的中国传统钢琴作品,主要集中在桑桐、陈培勋、丁善德、黄虎威、黎英海、贺绿汀、王建中、储望华等作曲家为代表创作的作品之分析与讨论上。 所谓“五声性思维”,本文中是指近代以来,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带有浓厚中国风格的音乐作品之技术手段与思维。并进一步认为,这一概念具有中西兼容并包的作曲技术与理论内涵,在文化属性上突出作为“中国风格”之“五声性”的核心技术手段与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钢琴作品,,在本文中特指:由中国作曲家创作的、基于西方传统作曲技术理论脉络的、并在创作中渗透中国传统音乐创作法则的、体现出浓厚中国风格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钢琴作品。 本文分五章来论述“五声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钢琴作品中的运用,第一章是绪论;第二章是“五声性思维”的音乐形态学理论基础;第三章是我国作曲技法与理论中的“五声性思维”;第四章是“五声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钢琴作品中的实践;第五章是结语。 本文将从音腔模仿、曲式结构、和声技法、复调织体、节奏节拍五个方面具体分析“五声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钢琴作品中的实践与应用。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是以作曲分析方法为主,以音乐学分析方法作为补充。主要采用赵宋光提出的“五度相生调式体系”、黎英海汉族调式与和声的理论成果以及樊祖荫对五声性和声的研究理论作具体的分析方法。同时,笔者结合西方古典音乐若干分析理论对作品进行各方面的解读。 对于西方传统音乐技术以及现代音乐技术的冲击,钢琴音乐创作是音乐作品创作的基础领域,而五声性思维是我国专业作曲“本土化”进程中最核心的问题。只有清楚了解二者,我们才能够在世界多元音乐文化的今天,保持开放、从容与自信的心态。
【关键词】:“五声性思维” 中国传统钢琴作品 和声技法 曲式结构
【学位授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24.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1 绪论9-12
- 1.1 释题9-11
- 1.2 研究方法与意义11-12
- 2 “五声性思维”的音乐形态学理论基础12-18
- 2.1 音高体系12-15
- 2.2 节奏、节拍体系15
- 2.3 音乐生成与结构15-18
- 3 我国作曲技法与理论中的“五声性思维”18-23
- 3.1 “五声性思维”研究成果定量分析18-19
- 3.2 “五声性思维”理论的基本方法19-23
- 4 “五声性思维”在中国传统钢琴作品中的实践23-50
- 4.1 中国传统钢琴作品的分类23-24
- 4.2 “五声性思维”之一:音腔模仿24-27
- 4.3 “五声性思维”之二:曲式结构27-39
- 4.4 “五声性思维”之三:和声技法39-45
- 4.5 “五声性思维”之四:复调织体45-48
- 4.6 “五声性思维”之五:节奏节拍48-50
- 5 结语50-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57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学严;论五声性旋律与功能体系和声的结合[J];音乐研究;1982年04期
2 赵宋光;关于和声的民族特点问题(续完)[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3 桑桐;;五声纵合性和声结构的探讨[J];音乐艺术;1980年01期
4 樊祖荫;三度结构的和声方法——五声性调式和声研究之一[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本文编号:5914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591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