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探寻在基督教精神影响下,西方音乐中的人性关怀

发布时间:2017-09-29 07:22

  本文关键词:探寻在基督教精神影响下,西方音乐中的人性关怀


  更多相关文章: 西方音乐 人性 不断深刻 基督教精神


【摘要】:在西方,“人性”是一个复杂而深邃的问题,它即可以概括为人的社会性、物质性、动物性、精神性等一系列抽象属性之综合,又可以在人的一言一行等生活实践之中具体反映。西方音乐对“人性”的表达具有独特的维度和深度,它善于将人性内涵引向全面、深刻,同时又不断衍变,使自身呈现出“不断深刻”的发展脉络。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对象,试图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角度对西方音乐人性表达所呈现特征进行剖析。指出:西方音乐是一种不以固定的形式去表达某种单一情感,而是以容纳人类万般情感与意志为“己任”的艺术形式。其中,它对辩证的、复杂的人性诸因素的承载以及对人生重大问题的追问又使其精神内涵具有思辨意味和哲学高度。与此同时,西方音乐自身也在不断丰富和转变,两次观念的变革揭示了西方音乐不断丰富人性和不断丰富的承载人性所经历的过程,它指向的是西方音乐对——“不断深刻人性化”的永恒追求。 基督教是西方音乐成长的摇篮,西方音乐最先承载了基督教所强调的人性维度。表面上为强化宗教信仰而存在基督教音乐实则饱含了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强烈关注。音乐安抚人的心灵,唤起人的自觉。而西方音乐随后的发展同样受益于基督教精神的影响,特别对人的精神性以及超越性的关注和引导不但促使了西方音乐人性表达的“不断深刻”,而且有助于西方音乐突破其“文化定性”获得世界范围内的接受和认同。因此,对于西方音乐人性化发展的文化动因分析,,本文将着重于对基督教精神的意义和作用进行探究。
【关键词】:西方音乐 人性 不断深刻 基督教精神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9.1;J605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7
  • 目录7-8
  • 绪论8-10
  • (一) 缘起8-9
  • (二) 本文的时间限定和研究方法9-10
  • 第一章 人——哲学的基本命题10-26
  • 前言——音乐与人性10-11
  • 第一节 关于人的问题11-14
  • 第二节 西方辩证的人性观念14-17
  • 第三节 基督教对西方人性观念的影响17-21
  • 第四节 西方音乐的人性关怀——从“基督教的世界”开始21-26
  • 第二章 人性表达——对西方音乐的一种哲学概括26-53
  • 第一节 西方音乐人性表达的特征分析27-36
  • (一) 广泛人性表达的媒介29-32
  • (二) 深刻人性表达的媒介32-36
  • 第二节 对“音乐不断深刻人性化”发展的寻究36-48
  • (一) 人性表达与艺术化的音乐38-42
  • (二) 人性表达与个性化的音乐42-48
  • 第三节 基督教精神在西方音乐人性化发展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48-53
  • 结语53-54
  • 参考文献54-58
  • 学术专著类(音乐)54-55
  • 学术专著类(哲学)55-56
  • 期刊(音乐)56-57
  • 期刊论文(其他)57-58
  • 致谢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家骅;音乐的共性与个性[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刘博;;试析中世纪音乐宗教情感与世俗情感的对立统一[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3 梁睿;试论西方音乐中的二元对立现象[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4 刘春魁,柳国强;论人性的层次性和复杂性[J];理论探讨;2005年04期

5 洛秦;是我们作用着音乐 还是音乐作用着我们[J];民族艺术;1999年02期

6 肖四新;;论基督教对人的本质的理解[J];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家浚;音乐风格的个性和共性[J];人民音乐;1983年03期

8 杨燕迪;;音乐的“现代性”转型——“现代性”在20世纪前期中西音乐文化中的体现及其反思[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9 赵卫;何娟;;对人性问题的教育学认识[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10 杨永明;;论西方文化中的人性维度[J];学术论坛;2007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燕迪;[N];文汇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张辉;试论人性的两极张力结构[D];中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0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40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61f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