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3年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现状微探
本文关键词:2001-2013年中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现状微探
【摘要】: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具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多民族国家。我国民族声乐艺术作为各族儿女用智慧创造并流传至今的精神文化产物,它经历了由古代声乐艺术到近现代民族声乐艺术的发展历程。随着新世纪的到来,社会结构的巨变,科技与经济实力的日益提升,生活水平与人文环境大幅度改善,国际间交流的频繁促使多元文化的相互碰撞,引领我国民族声乐探索更具科学性、先进性、广泛性、和国际化的艺术道路,从而丰富我国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表现。 本文将沿着中国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围绕以21世纪这个崭新的时代为背景,在文论阐述过程中试图将目光主要注视在有着歌唱风向标之称的央视青歌赛民族唱法的比赛过程以及新世纪这十余年间所呈示出的各种簇新的民族声乐演唱、表演的崭新现象,分析和探究进入21世纪以来致使民族声乐的审美表现产生变化相关原因;结合具有代表性意义的民族声乐的演唱及创作实例,具体阐述时代变迁下我国民族声乐的审美现状;进而就21世纪伊始我国民族声乐艺术所表现出的显明的审美特征进行初步的探析。
【关键词】:21世纪 民族声乐 审美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16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4
- 中文文摘4-8
- 目录8-10
- 绪论10-20
- 一、研究背景10
- 二、研究现状10-16
- 三、选题意义及创新点16-18
- 四、选题研究的方法18-20
- 第一章 历史回眸:审美视域下民族声乐的发展20-30
- 第一节 关于“民族声乐”的内涵界定20-24
- 一、中国传统民族声乐20-22
- 二、中国现代民族声乐22-24
- 第二节 审美视域下我国民族声乐的发展概况24-28
- 一、古代声乐审美面面观24-26
- 二、传承之间创新观26-28
- 第三节 关于本文论域的界定28-30
- 一、21世纪的时代特征28-29
- 二、选取2001至2013年为论域对象的意义29-30
- 第二章 时移世易:民族声乐审美嬗变之诱因探寻30-46
- 第一节 外因推动——与时俱进、丰富多姿的艺术新思潮31-37
- 一、瞬息万变、朝气蓬勃的新时代要求31-32
- 二、欣欣向荣、千姿百态的社会新环境32-37
- 第二节 内因促发——高技术、更多元的艺术新航向37-46
- 一、高技术、多维性的艺术新追求38-41
- 二、民族声乐教育的新探索41-46
- 第三章 姹紫嫣红:民族声乐审美嬗变之多元呈现46-60
- 第一节 中西合璧——民美结合46-48
- 第二节 如歌似戏——声乐戏歌化48-51
- 第三节 雅俗共赏——民族流行化51-55
- 第四节 异彩纷呈——声乐器乐化55-60
- 结语60-64
- 附录164-68
- 附录268-76
- 附录376-84
- 附录484-88
- 附录588-90
- 参考文献90-94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94-96
- 致谢96-98
- 个人简历98-10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萍;试论民族声乐的传承与发展[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程琴;民族声乐风格单一化的必然原因[J];社科纵横;2005年03期
3 ;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在我院举行[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4 翟社泉;关于我国民族声乐的继承问题[J];四川戏剧;2005年05期
5 王颖;如何看待民族声乐的演唱[J];音乐天地;2005年09期
6 王远;;再谈民族声乐与科学的演唱[J];四川戏剧;2006年02期
7 彭丹雄;;从中西声乐对比看民族声乐的科学价值[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03期
8 陈泓茹;;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J];中国音乐;2006年04期
9 解丽;刘明健;;多元整合:民族声乐发展的路径选择[J];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11期
10 黄晓涛;;谈民族声乐的“高位置”[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S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铁飞;付志华;;为振兴我国民族声乐而努力[A];中国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占锋;原生态——民族声乐的根基[N];音乐周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房巍;市场环境下的民族声乐[N];音乐周报;2005年
3 解丽 刘明健;民族声乐发展道路之管见[N];中国文化报;2006年
4 刘辉;教材要兼顾学术与实践[N];音乐周报;2008年
5 廖昌永;迎接民族声乐百花齐放的春天[N];音乐周报;2011年
6 晓光;建立多样化民族声乐评价体系[N];人民日报;2013年
7 沙莎 省政协委员;民族声乐中的文字发音[N];各界导报;2014年
8 刘辉;教材建设的价值取向[N];音乐周报;2008年
9 本报记者 刁艳;为民族声乐别无选择[N];音乐周报;2007年
10 著名歌唱家 声乐教育家 金铁霖;探究民族声乐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珏婧;现代民族声乐对戏曲的借鉴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2 郑晓芳;新时期民族声乐唱法元素之浅析[D];厦门大学;2008年
3 宁岩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声乐发展脉络探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胡媛媛;我国民族声乐发展构想[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5 贺辉;当代民族声乐开放、拓展与跨界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成;中国民族声乐的语言特征[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李响;高师民族声乐生态课堂构建策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周东恩;论新时期民族声乐的特征与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刘粉仙;我国现阶段民族声乐的思考与探究[D];山西大学;2012年
10 郝娅楠;论民族声乐中的“有”与“无”[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9824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82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