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探索
本文关键词:高等音乐院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探索
【摘要】:音乐教育,承担着人类音乐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使命。纵观人类音乐的发展,歌唱作为人类最早最自然的音乐活动,在人类音乐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虽然文艺复兴以后,器乐音乐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但声乐始终是音乐表达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手段。歌唱教学也自始至终是学校音乐教育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形式。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歌唱教学应从提高人文音乐素质的目的出发,全面整体地考虑、策划和设计;从音乐和歌唱教学的元素入手,在原本性和整体性的歌唱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音乐作品的艺术鉴赏水平和艺术表达能力。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简称“高校音教专业”)学生,是未来学校音乐教育的一线工作者。作为未来的音乐教师需要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和能力,歌唱是其基础;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工作者,歌唱是其教学的主要形式。针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大众化综合素质型学校音乐教育师资的职能,高校音教专业的学生(尤其是非声乐特长的学生),需要进行歌唱的学习,使其愿意歌唱,能歌唱,能教歌唱。那么当今高校音教专业需要进行歌唱教学的改革,以达到这一目标。 因此,本文从实践出发,并通过笔者的观察和对学生的调查入手进行分析,结合笔者自身学校音乐教育新体系理念下歌唱教程的系统学习经验,根据歌唱教学改革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行性作为核心论点,以笔者的实习教学为实例介绍了高校音教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的缘由、目的、内容与方法等内容。最后,笔者总结了歌唱教学课程实验性教学的可喜成果,并对歌唱教学在高校音教专业的进一步改革提出了建议。 本文分成四章进行论述 第一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应以歌唱教学为突破点 第二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的目标 第三章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 第四章歌唱教学改革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实施的阶段性成果 本文将按照上述四个方面,对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进行了解析,并得出结论:高校音教专业推行歌唱教学改革,能够使学生在音乐修养、音乐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建立起作为未来音乐教师的意识,为其今后的工作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歌唱教学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 改革
【学位授予单位】:中央音乐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16.2-4
【目录】:
- 论文摘要4-7
- 绪论7-9
- 第一章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应以歌唱教学为突破点9-18
- 第一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职能9-13
- 一、培养大众化音乐教育的师资10-11
- 二、培养综合素质型的音乐教师11-13
- 第二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改革应以歌唱教学为突破点13-18
- 一、歌唱教学最符合大众化、综合素质型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13-15
- 二、歌唱是最好的音乐表达工具15-16
- 三、歌唱教学自始至终都是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16-18
- 第二章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的目标18-27
- 第一节 歌唱教学的结构和机制18-23
- 一、歌唱教学的结构18-20
- 二、歌唱教学的机制(一)20-21
- 三、歌唱教学的机制(二)21-23
- 第二节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的目标23-27
- 一、提高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23-24
- 二、建立学生音乐情感体验与表达的基本经验24-26
- 三、提高学生的歌唱能力26-27
- 第三章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歌唱教学改革的内容与方法27-44
- 第一节 通过多种类型的歌唱拓宽学生的音乐情感视野27-34
- 一、以童谣、儿歌为导入27-30
- 二、以中外民歌为基础30-33
- 三、以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为核心33-34
- 第二节 通过体态律动增强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能力34-41
- 一、聆听时动起来35-37
- 二、读谱时动起来37-39
- 三、歌唱时动起来39-41
- 第三节 通过不同形式的歌唱提高学生歌唱能力41-44
- 一、包罗万象的视唱42
- 二、多声部歌唱42-44
- 第四章 歌唱教学改革在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实施的阶段性成果44-50
- 第一节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歌唱教学改革概况44-45
- 第二节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歌唱教学改革的阶段性成果45-47
- 一、审美水平的提高45-46
- 二、音乐基础知识与技能的提高46
- 三、音乐学习习惯和音乐教师基本意识的建立46-47
- 第三节 新体系歌唱教学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进一步推广的建议47-50
- 一、教材建设47-48
- 二、以歌唱教学改革推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整体课程改革48-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3
- 后记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利;;对综合性大学音乐系钢琴教学的几点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2 刘丹;毕武胜;;论学生合唱综合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3 张婷婷;;高职院校开展音乐教育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李晓丽;;对高师音乐欣赏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4期
5 毛由云;;新时代背景下笔者在中学音乐美育过程中的点滴心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6 王璐;;儿童钢琴启蒙教学的几点思考[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7 胡晓伟;高师视唱练耳课教学刍议[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8 卢笛,张敏;论柯达伊的音乐教育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贾丽青;;论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10 张微微;;大学生音乐素质现状剖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尹维敏;;对音乐新课标实施以来“双基”教学的反思[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2 徐晗;黄志剑;;腹式呼吸、音乐和心理暗示的综合疗法对强迫症症状的影响[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郭玮;;审美哲学还是实践哲学?——Bennett Reimer与David J.Elliott音乐教育哲学思想的比较[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4 刘惊鸿;;论多元智能理论与音乐教育实践[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5 张尉强;;学校音乐教育中的感觉体验及实现途径[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6 开红;;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音乐欣赏课教学模式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7 向迎春;;论音乐教育的知行合一[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8 鲁恩雄;;小学生与初中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比较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9 金世余;;我国近代教会学校音乐教育之影响管窥[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10 黄文翠;;“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彰显——义务教育音乐教材两个不同版本的取样分析及比较研究[A];全国高等音乐教育课程发展与教学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廖红宇;福建钢琴音乐发展历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金世余;我国中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崔学荣;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剑;丰子恺艺术教育思想及实践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5 于晓晶;后哲学文化为基础的学校音乐教育[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飞飞;基于地方文化传承的小学音乐校本课程开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唱歌教学的目标定位、内容构建及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汤慧池;中美基础教育音乐课程价值取向及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金桥;萧友梅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D];上海音乐学院;2003年
10 吴颖;音乐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久美;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晓妹;小学音乐教育应把握儿童心理发展[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孟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现状思考与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洋;大众音乐文化背景下的初中音乐教育教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玉兰;关于跨界演唱及其在高师声乐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探讨[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方淋淋;从音乐社会学角度论高师声乐教学改革[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武旭峰;山东省临沂市钢琴音乐教育发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阳;新课程背景下,,表现教学法在高中音乐鉴赏模块应用的行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逊芳;上海市杨浦区学校民族器乐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欢;传承古韵载新声[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86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8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