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文艺论文 > 器乐论文 >

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02:04

  本文关键词: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传承现状的调查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木垒县 维吾尔族 麦西热甫 传承现状


【摘要】:木垒塔合麦西热甫是维吾尔麦西热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流传在著名的丝绸之路阳山北道(又称新北道)经过的木垒县。据木垒县志记载木垒在历史上一直是内地来往新疆的必经之地,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相互交流、相互融合之地,也是幅员广阔的游牧之地,因此,形成居住在山里的维吾尔族的塔合麦西热甫的地理环境,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和独特的地域特征。本文是笔者在田野调查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将塔合麦西热甫这一独特的音乐现象置入木垒县这一特定生存空间,对其传承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塔合麦西热甫在木垒县的传承方式和活动场所为主线,,通过田野调查工作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根据,运用多个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对塔合麦西热甫的生存背景、塔合麦西热甫形成的历史渊源与艺术特征进行整理分析。 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之外,正文分为四个部分,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从麦西热甫的概念界定、木垒地区地域考察、麦西热甫的历史渊源、历史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四个方面对塔合麦西热甫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简要分析。从这两个方面的分析与研究入手,更进一步分析了塔合麦西热甫在木垒县大环境下生存与发展的特点和特征。 第二部分介绍了塔合麦西热甫的主要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塔合麦西热甫的活动场所。试用田野调查实录的分析来介绍塔合麦西热甫在木垒地区传承的特色特点。 第三部分对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的艺术特征的考察。通过对塔合麦西热甫的歌词特点、节奏节拍、伴奏乐器和舞蹈特点做出相应的展开和研究,以此对塔合麦西热甫中的民歌、麦西热甫的生存环境进行论述。 第四部分是对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的传承现状的思考。这部分内容介绍了塔合麦西热甫在木垒县传承存续的困境,和政府对塔合麦西热甫开展的保护工作,并依据其传承现状引发了四点思考,即(1)学校应开设相应的艺术课程;(2)进行研究所建设;(3)加大传承人扶持;(4)加强媒体宣传。
【关键词】:木垒县 维吾尔族 麦西热甫 传承现状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6
  • 1 绪论6-14
  • 1.1 研究缘起6
  • 1.2 研究综述6-10
  •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10-11
  • 1.4 研究方法11-13
  • 附表13-14
  • 2 塔合麦西热甫的形成与演变14-19
  • 2.1 维吾尔麦西热甫的概念界定14
  • 2.2 塔合麦西热甫的摇篮—木垒14-15
  • 2.3 塔合麦西热甫的历史渊源15-17
  • 2.4 塔合麦西热甫的演变考察17-19
  • 3 塔合麦西热甫的传承现状19-36
  • 3.1 塔合麦西热甫主要传承人介绍19-26
  • 3.2 塔合麦西热甫在木垒县的传承方式26-30
  • 3.3 塔合麦西热甫的活动场所30-36
  • 4 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的艺术特征36-39
  • 4.1 歌词特点36
  • 4.2 节奏节拍36-37
  • 4.3 伴奏乐器37-38
  • 4.4 舞蹈特点38-39
  • 5 对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传承现状思考39-43
  • 5.1 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传承存续的困境39-40
  • 5.2 政府对木垒县塔合麦西热甫开展的保护工作40
  • 5.3 引发的思考40-43
  • 6 结语43-44
  • 参考文献44-47
  • 后记4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2 罗雄岩;;维吾尔木卡姆与绿洲舞蹈文化传承[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骆惠珍;;维吾尔族麦西来甫的形成、发展及功能演变[J];昌吉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4 阿布力米提·买买提;麦西莱甫浅探[J];民俗研究;2002年03期

5 樊祖荫;;刀郎木卡姆旋律形态研究[J];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宋沛;维吾尔喀什木卡姆与哈密木卡姆之比较[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1期

7 周吉;刀郎木卡姆的表演及其共生的各种娱乐活动[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古丽加米拉·卡德尔;;刀郎麦西热甫——木卡姆的民族传统[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关也维;;木卡姆音乐的形成、发展及其相关问题[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10 朱大伟;;哈密“阔克麦西来甫”调查报告[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本文编号:9862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862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923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