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龟兹乐部考
本文关键词:隋唐龟兹乐部考
【摘要】:自西汉张骞的“凿空之行”开辟丝绸之路起,西域与中原之间的交流就由规模相对较小的间接性的接触转变为官方联姻、民间贸易等直接性交流,因此丝绸之路可以说是开启了西域和中原之间深入交流的新篇章。西域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宣帝纪第八》“匈奴日逐王先贤掸将人众万余来降。使都护西域骑都尉郑吉迎日逐,破车师,皆封列侯。”①不同时期对“西域”的定义不尽相同,“狭义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即今巴尔额什湖东南和新疆地区;广义则既包括西门关以西、新疆地区,也包括中亚、西亚乃至南亚天竺、欧洲东部和非洲北部在内。”②本文所指的是狭义概念上的西域。 隋朝统一之前,中国经历了三百多年的战乱。频繁的战乱打破了长久以来“礼乐”制度对人们的禁锢,为汉族文化和西域少数民族文化的交融创造了条件。中国音乐史上辉煌的隋唐燕乐中就容纳了多部西域不同地区的音乐。燕乐,又称“媽乐”、“宴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燕乐,是指宫廷飨宴宾客时所奏的音乐。狭义的燕乐,是指位居唐代“九部乐”之首的《媽乐》。隋唐多部乐是在多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在宫廷中上演,其中龟兹乐成为西域诸乐之首,“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录续”③就是唐代诗人元稹对龟兹乐不断上演的描述。龟兹乐的传入不仅受到丝绸之路、佛教东传的影响,而且还深受西汉以来的政治环境、统治者喜好的影响。汉唐间龟兹乐的传入以及对隋唐、乃至宋代的宫廷音乐都颇具影响。 但是,音乐的发展不可能是静止的,尤其在封建社会音乐更是被赋予了超越艺术本质之外的意义。龟兹乐从隋朝被列入燕乐多部乐中开始就注定了将在乐师的演绎中不断与中原音乐融合、创新,以实现符合历史环境、帝王的意图的目的。本文在隋唐宫廷音乐的研究基础上,对龟兹乐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和环境因素进行概括,将龟兹乐东传的过程作以整理,以明确龟兹乐的发展历程。文章从隋唐时期龟兹乐的乐队编制(包括使用乐器的形制、乐队性质)、音乐结构形式(包括乐曲、歌曲、舞曲)、龟兹乐舞蹈风格(包括舞蹈服饰、舞蹈形式、具有龟兹乐舞风格的乐舞)、龟兹音乐家等多个方面出发,,对隋唐多部乐中龟兹乐的风貌作以论述,从而得出隋唐龟兹乐部音乐风格明快、乐队编制上以打击乐器为主、表演形式异域风情化的特点。龟兹乐在一个漫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一成不变,虽然无法完全将其变化呈现,但是从一些细微变化中可以折射出其变化的规律,笔者试图对不同时期龟兹乐在宫廷燕乐表演过程中乐器使用方面细微的变化进行梳理,将这些变化中所涉及的几种主要乐器的特点结合龟兹乐的特点、当时政治历史环境进行推断,乐器的使用是根据龟兹乐音乐特点和各种乐器自身特点进行筛选,这也体现了音乐发展过程中的不断创新和探索。
【关键词】:龟兹 隋朝 唐朝 乐器 乐舞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J6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目录8-11
- 引言11-13
- 绪论13-19
- 1、选题意义和选题目的13
- 2、研究现状13-17
- 3、研究方法17-19
- 第一章 隋唐宫廷音乐的发展背景19-29
- 1.1 隋朝宫廷音乐19-22
- 1.1.1 隋朝雅乐19
- 1.1.2 开皇乐议19-20
- 1.1.3 隋朝七部乐与九部乐20-21
- 1.1.4 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与土龟兹21-22
- 1.2 唐朝宫廷音乐22-26
- 1.2.1 唐朝雅乐22
- 1.2.2 唐朝九部乐与十部乐22-23
- 1.2.3 唐朝坐、立部伎23-25
- 1.2.4 太常四部乐25-26
- 1.3 西域音乐的兴盛及其原因26-29
- 1.3.1 西域音乐的兴盛26-27
- 1.3.2 胡乐在隋唐的兴盛是历史的延续27
- 1.3.3 隋唐统治阶级与异族血缘相关的特殊喜好27-28
- 1.3.4 唐代音乐机构中先进的教习活动28-29
- 第二章 隋唐之前龟兹乐的发展29-35
- 2.1 龟兹乐发展的历史环境29-32
- 2.1.1 龟兹概况29-30
- 2.1.2 丝绸之路对龟兹的影响30-31
- 2.1.3 龟兹与佛教31
- 2.1.4 龟兹乐器与天竺乐器31-32
- 2.2 汉唐间龟兹乐的东传32-35
- 2.2.1 两汉时期——萌芽期32-33
- 2.2.2 北魏时期——官方途径传播33-34
- 2.2.3 北周时期——由和亲引起的进一步深入34
- 2.2.4 隋唐时期——与中原音乐之交融34-35
- 第三章 隋唐龟兹乐部述考35-55
- 3.1 史料中对龟兹乐部的记载35-36
- 3.2 隋唐龟兹乐部几种乐器的发展规律36-38
- 3.2.1 弹筝36-37
- 3.2.2 鼓类37-38
- 3.3 龟兹乐主要乐器的使用情况38-43
- 3.3.1 气鸣乐器:筚篥横笛笙箫39-40
- 3.3.2 弦鸣乐器:琵琶五弦竖箜篌40-41
- 3.3.3 膜鸣乐器:答腊鼓都昙鼓毛员鼓腰鼓鸡娄鼓41-42
- 3.3.4 体鸣乐器:铜钹贝42
- 3.3.5 龟兹乐队性质及其功能42-43
- 3.4 龟兹乐的歌曲、舞曲43-44
- 3.4.1 善善摩尼43-44
- 3.4.2 婆伽儿44
- 3.4.3 小天44
- 3.4.4 疏勒盐44
- 3.5 隋唐时期龟兹乐舞蹈44-49
- 3.5.1 狮子舞45
- 3.5.2 胡旋舞45-46
- 3.5.3 胡腾舞46-47
- 3.5.4 柘枝舞47-48
- 3.5.5 泼寒胡戏48-49
- 3.6 龟兹乐舞的风格49-50
- 3.6.1 服饰49
- 3.6.2 舞蹈特征49-50
- 3.7 龟兹音乐家苏祗婆及其音乐理论50-51
- 3.7.1 苏祗婆及其身世50-51
- 3.7.2 苏祗婆五旦七调51
- 3.8 余论51-55
- 3.8.1 宋代龟兹乐的发展状况51-52
- 3.8.2 龟兹乐与新疆木卡姆音乐52-55
- 结语55-57
- 参考文献57-61
- 附录61-63
- 致谢63-6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65-6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尊明;;隋唐宫廷音乐文化初探[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7年02期
2 钱伯泉;;源远流长的龟兹乐舞[J];龟兹学研究;2007年00期
3 张卫东;羯鼓漫淡[J];华夏文化;2001年03期
4 李根万;西域吹奏乐器的之冠——筚篥[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87年04期
5 殷克勤;丝绸之路与汉唐音乐之发展[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1期
6 冯文慈;西域音乐在唐代宫廷繁盛的原因——兼论西北高原汉族民歌近似色彩区的历史渊源[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3年02期
7 常任侠;汉唐间西域音乐艺术的东渐[J];音乐研究;1980年02期
8 吉联抗;从《古今图书集成·乐律典》说起[J];音乐研究;1986年01期
9 赵维平;历史上的龟兹乐与新疆十二木卡姆[J];音乐研究;1988年03期
10 郑祖襄;“增其事、省其文”,难免疏漏——《新唐书·礼乐志》若干记载讨论[J];音乐研究;2001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国强;宋代教坊乐制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4年
2 柏红秀;唐代宫廷音乐文艺研究[D];扬州大学;2004年
3 谢瑾;中国古代箜篌的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07年
4 刘洋;唐代宫廷乐器组合研究[D];中国艺术研究院;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葛恩专;开皇乐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杨洁;隋唐排箫初探[D];天津音乐学院;2012年
3 曾美月;唐代宴乐活动类型考[D];河南大学;2004年
4 袁薇;论西域音乐文化中的龟兹乐[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赵克军;古龟兹舞蹈试探[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周艳;《羯鼓录》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7 熊杰;隋唐打击乐器种类及相关问题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07年
8 马欢;唐代音乐机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张婷婷;论胡舞的历史发展轨迹及其对当代中国舞蹈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
10 李平平;隋唐时期音乐科技史料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968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96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