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23:23
本文关键词:桐城歌研究
【摘要】:桐城歌是指产生于安徽省桐城市境内、流传于山野田间和日常生活中的民间歌曲形式。最早在汉代的《汉书·礼乐志》中就有记载,至明清之际发展到鼎盛阶段,曾传遍整个江南及江淮地区。并被当时的很多文人收录其著作中,如冯梦龙的《山歌》、姚兴权的《龙眠杂忆》等。对清代的黄梅戏、桐城派的形成也都产生过很重要的影响,直到上世纪中后期才逐渐衰落。桐城歌内容丰富且形式多样,按体裁可分为山歌、小调、号子、灯歌等类型,按题材则包括古歌谣、风俗、传说、时政、劳动、生活、情爱等十几种种类。歌词内容主要来源于当地民众的现实生活。字句变化是从早期的三言句,发展到后来的五言七言句,再到近现代的杂言句的一个演变过程,句式以五句体最具代表。 2008年桐城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这样一件中华瑰宝,现知道它的人却很少,关于它的研究更是寥寥可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它做深层次研究。这样不仅有益于我们对桐城歌艺术特征的把握,同时对探究黄梅戏和桐城派的特点以及保护国家非遗方面也有一定的帮助。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桐城歌历史概述 主要内容:(1)简述桐城市及“桐城”名称的由来(2)界定“桐城歌”一词(3)对不同时期的桐城歌进行梳理,探寻其发展变化规律。 第二部分:桐城歌音乐艺术特征 主要内容:(1)分别从调式、音阶、润腔、旋法等方面着手,探寻桐城歌的音乐特征。(2)对桐城歌词所呈现出来的当地民俗特色作具体分析。 第三部分:桐城歌的影响及流布 主要内容:(1)将桐城歌与黄梅戏的音乐及唱词进行比较,分析两者的渊源及相互借鉴的原因。(2)对比桐城歌歌词与桐城派诗词特点,探析两者相互影响的缘由。(3)将国内的桐城歌与传入日本的桐城歌进行比较分析,探索差异所在。 第四部分:桐城歌现状调查与研究 主要内容:(1)调查近五年桐城歌发展状况。(2)找出目前桐城歌存在的问题,并作出原因分析。(3)对今后桐城歌的发展提出自己的改革思路。
【关键词】:桐城歌 黄梅戏 桐城派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J607
【目录】:
- 中文摘要3-4
- Abstract4-8
- 前言8-13
-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8-9
- 二、 研究的意义9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9-11
- 五、 桐城歌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11
- 六、 采取的研究方法11-12
- 七、 创新点12-13
- 第一章 桐城歌历史概况13-34
- 第一节 桐城歌界说14-16
- 第二节 桐城歌滥觞阶段16-21
- 一、 出现第一首桐城歌的汉代时期16-17
- 二、 五言体情爱歌萌芽的魏晋时期17-18
- 三、 情爱题材风行的南北朝时期18-20
- 四、 五言、七言体并存发展的隋唐宋元时期20-21
- 第三节 桐城歌兴盛阶段21-31
- 一、 七言五句体桐城歌成熟的明代时期22-28
- 二、 文人参与创作和流传外域的清代时期28-29
- 三、 其它题材兴盛的二十世纪前中期29-31
- 第四节 衰落阶段31-34
- 逐渐衰弱的二十世纪中后期31-34
- 第二章 桐城歌艺术特征34-58
- 第一节 体裁分析34-48
- 一、 号子34
- 二、 小调34-37
- 三、 灯歌37-41
- 四、 山歌41-48
- 第二节 题材分析48-55
- 第三节 句式结构分析55-58
- 第三章 桐城歌的影响及流布58-80
- 第一节 桐城歌对黄梅戏音乐的影响58-66
- 一、 桐城歌与黄梅戏兴起的社会背景59-62
- 二、 桐城歌与黄梅戏的音乐比较分析62-64
- 三、 桐城歌与黄梅戏的唱词比较分析64-66
- 第二节 桐城歌在日本的发展66-72
- 一、 桐城歌传日概况67-69
- 二、 中日桐城歌音乐比较分析69-72
- 第三节 桐城歌对当地文学创作的影响72-80
- 一、 桐城派文词与桐城歌歌词之间的互鉴73-76
- 二、 桐城歌对当地其他文人创作的影响76-80
- 第四章 桐城歌的现状调查与研究80-93
- 第一节 桐城歌现状调查80-88
- 第二节 桐城歌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88-90
- 第三节 桐城歌改革思路90-93
- 结论93-94
- 致谢94-95
- 参考文献95-99
- 附录一99-101
- 附录二101-103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10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晖;试论冯梦龙的《桐城时兴歌》[J];东南文化;1989年01期
2 许桂枝;;桐城歌与黄梅戏[J];黄梅戏艺术;2008年02期
3 郭骊;;唱响家乡桐城歌[J];江淮;2011年12期
4 查宗和;;解说桐城歌[J];黄梅戏艺术;2009年02期
5 汪毓;;浅析桐城歌谣的地域文化特色[J];文教资料;2008年32期
6 苏仁娟;;钟嵘《诗品》曹植条疏证[J];许昌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蒋寅;清代文学的特征、分期及历史地位——《清代文学通论》引言[J];烟台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8 董学民;五句子歌的地理属性[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董学民;五句子歌、赶五句、穿五句及其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10 刘守安;论刘大,
本文编号:9968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qiyueyz/996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