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及当代应用
本文关键词:明清时期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及当代应用
【摘要】:苏式方凳作为明清家具中的精致小品,也作为苏作家具中的一个种类,是平常百姓家中的日常使用器物,具备独特的地域美学特征及日用价值。它作为一个家具种类在很多书籍及文章中都出现过,但却没有多少学者把它作为专门的对象进行系统化研究。原因有二,第一是它作为家具中的“配角”,比起其他主流家具不被重视,第二是与苏式方凳直接相关的一手资料太难的,参考文献较少,少有书籍对其做出完整系统化的研究。但是苏式方凳作为苏作家具中的一个种类,相比其他苏式家具,无论是其形制特征,美学意境还是使用场景,都有自身独特的研究价值,这也是本文重点研究目标与方向。本文主体分为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和当代应用两个部分。首先梳理了苏式方凳的概念及源与流的简介。其次对明清时期苏式方凳整体形制特征的历时性演变进行了重点研究,主要包括造型,装饰纹样,工艺结构,美学意境等设计特征,通过具体的图解剖析,系统化了解苏式方凳的地域性设计特性。然后,再对苏式方凳使用场景的演变做出探索,找出不同时期居民的生活习惯及社会风气是如何影响苏式方凳的形成与发展的,从研究产品本身上升到研究其使用场景与用户习惯的高度,同时这时期人们的礼仪范式对苏式方凳设计特征的具体影响也被逐渐说明,此阶段主要研究目的是阐述苏式方凳背后的设计依据及形成原因。最后,整合对苏式方凳研究后得出的有效结论,作为对当代新中式凳类家具的设计启示;同时基于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审美趋势及使用场景,结合当代的新材料工艺及流行元素,对苏式方凳进行当代再设计,完成其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苏式方凳 设计特征 美学意境 当代应用
【学位授予单位】:江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S665.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5
- 1.1 研究背景8-9
- 1.1.1 苏式家具在当代具有新的研究意义8
- 1.1.2 苏式方凳具有独特的设计美学特征8-9
- 1.1.3 苏式方凳对当代设计具有重要启示9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9-10
- 1.2.1 研究目的9-10
- 1.2.2 研究意义10
- 1.3 文献综述10-12
- 1.3.1 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凳类家具研究10-11
- 1.3.2 苏氏家具及方凳的研究现状11
- 1.3.3 苏氏家具及凳类的当代应用研究11-12
- 1.4 研究方法12-13
- 1.5 论文的创新点13
- 1.6 论文结构13-15
- 第二章 苏式方凳的概念、种类及发展背景15-28
- 2.1 苏式方凳的相关概念与功能15-17
- 2.1.1 苏式方凳的概念及来源15
- 2.1.2 苏式方凳的相关功能15-17
- 2.2 苏式方凳的保藏现状及分布17-19
- 2.2.1 苏式方凳的收藏历史17
- 2.2.2 苏式方凳的保藏现状17-18
- 2.2.3 苏式方凳的分布现状18-19
- 2.3 苏式方凳的种类划分19-24
- 2.3.1 方凳19-22
- 2.3.2 小方凳22
- 2.3.3 长凳(春凳,裙凳,条凳)22-23
- 2.3.4 大方凳(禅凳)23-24
- 2.4 苏式方凳发展的背景因素24-26
- 2.4.1 政治因素24-25
- 2.4.2 经济因素25
- 2.4.3 文化因素25-26
- 2.5 本章小结26-28
- 第三章 苏式方凳的形制特征及演变28-72
- 3.1.苏式方凳的形制特征28-41
- 3.1.1 整体造型的形制特征28-31
- 3.1.2 凳面的形制特征31-33
- 3.1.3 腿足部件的形制特征33-36
- 3.1.4 连接部件的形制特征36-41
- 3.2 苏式方凳的装饰特征41-64
- 3.2.1 主要装饰纹样的内容41-52
- 3.2.2 坐面的装饰特征52-56
- 3.2.3 腿足部件的装饰特征56-58
- 3.2.4 连接部件的装饰特征58-62
- 3.2.5 装饰纹样的主要成因及演变规律62-64
- 3.3 苏式方凳的工艺特征64-68
- 3.3.1 坐面工艺特征64-65
- 3.3.2 腿足部件工艺特征65
- 3.3.3 连接部件工艺特征65-68
- 3.4 苏式方凳明清时期的历时性演变68-71
- 3.4.1 整体形制的演变及成因68-69
- 3.4.2 装饰纹样的演变及成因69-70
- 3.4.3 结构工艺的演变及成因70
- 3.4.4 美学意境的演变及成因70-71
- 3.5 本章小结71-72
- 第四章 苏式方凳的使用场景及礼仪范式72-98
- 4.1 苏式方凳设计背后的哲学思考72-75
- 4.1.1 设计的哲学理念来源72-74
- 4.1.2 美学意境的主要来源74-75
- 4.2 苏式方凳的主要使用场景解读75-84
- 4.2.1 主要使用场景的演变75-83
- 4.2.2 社会风气对使用场景的要求83-84
- 4.2.3 使用场景对形制功能的影响84
- 4.3 正襟危坐等礼仪范式对苏式方凳设计的影响84-91
- 4.3.1 正襟危坐的涵义解读84-85
- 4.3.2 正襟危坐对方凳的主要影响85-86
- 4.3.3 正襟危坐在方凳中的具体表现86-88
- 4.3.4 礼仪范式对方凳使用者性情的塑造88-89
- 4.3.5 苏式方凳陈列中的礼仪范式体现89-91
- 4.4 苏式方凳与其他地域方凳的形制比较与分析91-95
- 4.4.1 与京式方凳的形制比较91-92
- 4.4.2 与广式方凳的形制比较92-94
- 4.4.3 与晋式方凳的形制比较94-95
- 4.5 本章小结95-98
- 第五章 苏氏方凳的日常设计文化价值及当代应用98-118
- 5.1 审势合度中苏式方凳对日用的倡导98-100
- 5.1.1 倡导日用的主要内容98-99
- 5.1.2 倡导日用的具体表现方式99-100
- 5.2 苏式方凳的符号意义与文人精神100-103
- 5.2.1 苏式方凳文化中的符号意义100-101
- 5.2.2 苏式方凳中蕴含的文人精神101-102
- 5.2.3 苏式方凳文人精神的设计表现102-103
- 5.3 苏式方凳中的禅宗美学意境103-106
- 5.3.1 禅宗美学意境的解读103-104
- 5.3.2 禅宗美学意境的具体表现形式104-106
- 5.4 苏式方凳的当代应用与启示106-116
- 5.4.1 融合传统苏凳与当代美学,创造当代新风格106-108
- 5.4.2 借鉴苏凳传统造物观,提倡当代生活新方式108-110
- 5.4.3 结合苏凳老工艺与当代材料,,实现文化新层次110-113
- 5.4.4 汲取苏凳美学意境,构建当代丰富文化体验。113-116
- 5.5 本章小结116-118
-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118-121
- 6.1 课题研究的成果118
- 6.2 课题研究的局限性118-119
- 6.3 后续研究的展望119-121
- 致谢121-123
- 参考文献123-127
- 附录一: 论文中图片和表格来源索引127-13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乔素娟;;浅析性感高跟鞋的设计特征[J];大众文艺;2010年20期
2 姜林杰;张秋梅;王琳;;大学校园坐具设计探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2年06期
3 吴正春;巨德辉;;日本“洋装”及结构设计特征[J];纺织导报;2012年03期
4 姚桂珍;胡燕;;现代面料风格设计特征与设计方法探讨[J];毛纺科技;2012年01期
5 张宗登;张红颖;;中国民间竹编斗笠的设计特征探析[J];家具;2014年03期
6 孙守迁;徐江;;基于QFD的功能背包设计策略研究[J];纺织学报;2008年04期
7 吴刚;赵晏;;电玩具结构设计特征[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3期
8 黄昊;陆琬青;;日用竹提篮的造型特征分析及设计启发[J];包装工程;2013年20期
9 杨程;;国内市场中家具的各种风格(上)[J];家具;2006年05期
10 张蓓蓓;;文胸设计特征探讨[J];针织工业;2009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刚;戴端;;后消费时代的产品设计特征[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古旭言;体味德国现代设计的折中主义[N];中国质量报;2007年
2 马雪松;历史的回忆[N];财经时报;2004年
3 ;创意无限 随时体现[N];中华读书报;200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金坤;产业化进程中浙江省公共体育场馆的建筑设计特征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威;明清时期苏式方凳的设计特征及当代应用[D];江南大学;2016年
2 胡科嫣;ACG时代与稚拙风格设计[D];中国美术学院;2009年
3 王明治;秸秆材料在室内用品设计中的应用[D];南京艺术学院;2009年
4 罗京艳;中日韩3C类产品设计特征比较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5 董文慧;新中国儿童选题邮票设计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美莲;体验设计[D];吉林大学;2004年
7 王望峰;先秦设计与“数”[D];苏州大学;2008年
8 李雪莹;翡翠设计新观念[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9 蔺清;北齐设计文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王冠博;造物的意蕴—产品语义的情感表达[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0546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054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