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下商业外观保护机制研究
本文关键词:反不正当竞争法视角下商业外观保护机制研究
【摘要】:通常而言,商业外观是指产品或服务的整体外观或表征,基本对应于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包装装潢”。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活动中,为吸引消费者的眼球,经营主体往往采用独特的包装、设计或装潢来突出其产品及服务,增加市场竞争力。在不断的市场推广、宣传过程中,前述独特的包装装潢逐渐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识别性,形成应受法律保护的权益。为遏制仿冒者的肆意模仿、搭便车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法律有必要对商业外观进行保护。由于我国法律对商业外观保护的规定较为宽泛,造成法律适用过程中产生较大争议。现有文献多从商业外观的含义、保护的方式、修法的建议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较少涉及如何理解《反不正当竞争法》框架下商业外观保护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对商业外观进行恰当的保护——既能保护商业外观所有者的权益,又不至于阻碍自由竞争秩序。本文立足于合理阐释与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第5条第2款。符合条件的商业外观是相关主体享有的一种法益(商业外观权益),因此当有别于商标权、著作权等法定知识产权的保护范式。其次,对商业外观保护机制进行研究,明确“知名度”是商业外观得以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的基础性要件。此外,作为商业标识的商业外观还应具备显著性与非功能性,以限定商业外观的保护范围,不至于过多侵蚀公有领域,阻碍自由竞争。知名度与显著性要求可能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合,但二者是基于不同的制度设计逻辑而产生的限定条件,适用存在一定的先后次序。唯在知名度得以证明,商业外观权益得以成立的前提下,才会审查其是否符合显著性的要求。非功能性限定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而言是产品外形或构造类商业外观权益保护范围判定的否定性要件。在此基础上,本文试图对运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处理商业外观纠纷提出一种较为合理的分析路径。寻求法律救济的原告应明晰商业外观的构成要素、证明商业外观权益已经生成。法院在审查商业外观时,应立足保护合法权益、维系自由竞争的立法宗旨,以知名度、显著性、非功能性限定要件分析原告主张的商业外观权益是否得以证成。
【关键词】:商业外观 权益 知名度 显著性 非功能性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94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9
- 引言9-15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9-10
- 第二节 现有研究文献综述10-13
- 一、商业外观如何保护10-11
- 二、商业外观得受法律保护的条件11-13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创新点13-15
- 第一章 商业外观权益概述15-22
- 第一节 现有观念的偏颇15-18
- 第二节 商业外观彰显的权益应受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18-21
- 一、立法的考察18-19
- 二、商业外观特点及其保护路径19-21
- 小结21-22
- 第二章 一定的知名度是商业外观权益受保护的基础22-31
- 第一节 知名度是商业外观权益生成性要件22-24
- 第二节 知名度的证明24-30
- 一、立法解释及评析24-25
- 二、行政规章的认定标准及评析25-26
- 三、司法机关的认定标准及评析26-30
- 小结30-31
- 第三章 显著性是商业外观得受保护的内在要求31-41
- 第一节 我国法律规范中的“特有”相当于“显著性”31-32
- 第二节 美国司法实践中商业外观“显著性”判断32-39
- 一、“显著性”标准概述32-33
- 二、不同时期的“显著性”判断标准33-39
- 小结39-41
- 第四章 非功能性要求限定商业外观的保护范围41-48
- 第一节 美国司法实践的分歧与统一41-42
- 第二节 功能性问题的判断42-46
- 一、非功能性要求的合理性43
- 二、典型的功能性判定方法43-45
- 三、实用功能性与美学功能性之争45-46
- 第三节 非功能性限定与获得显著性的关系46-47
- 小结47-48
- 第五章 《反不正当竞争法》适用路径分析48-55
- 第一节 司法审判中的注意事项及分析思路48-52
- 一、明晰知名度与显著性的关系48-50
- 二、合理适用非功能性限定50-51
- 三、审查商业外观权益的考量因素51-52
- 第二节 维权过程中的有益指引52-54
- 一、合理确定己方商业外观的构成要素52-53
- 二、恰当证明商业外观权益得受保护53-54
- 小结54-55
- 结语55-56
- 参考文献56-62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62-64
- 后记64-6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发元;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及完善[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0年11期
2 ;循序渐进 抓点带面 努力推进《反不正当竞争法》贯彻实施[J];工商行政管理;2000年Z1期
3 ;《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有关规制限制竞争的条款[J];工商行政管理;2001年09期
4 吕治军;整顿之后的规范思考——对《反不正当竞争法》反限制竞争条款的再认识[J];工商行政管理;2001年09期
5 董晓敏;;美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重述》[J];中国公证;2002年05期
6 ;“纪念《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十周年”有奖征文评选结果[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3年12期
7 肖纯新 ,王哲;《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工商行政管理;2003年21期
8 本刊编辑部;纪念《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摘录[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年01期
9 徐士英;让《反不正当竞争法》更强有力[J];检察风云;2004年06期
10 ;《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十周年座谈会在京隆重召开[J];中国防伪报道;2004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成;;从搜索埋设行为谈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适用与完善[A];中国律师2000年大会论文精选(下卷)[C];2000年
2 谢祖新;;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十周年工作的体会[A];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研究[C];2003年
3 周世勇;;《反不正当竞争法》存在的缺陷及修改建议[A];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研究[C];2003年
4 熊华新;;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地位和作用[A];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研究[C];2003年
5 郭成明;孟丽;;贯彻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A];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研究[C];2003年
6 李景志;林菲;;《反不正当竞争法》基层实施现状分析[A];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研究[C];2003年
7 ;《反不正当竞争法》典型案例分析[A];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研究[C];2003年
8 周森保;;努力营造诚实守信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颁布实施十周年[A];2003年度湖南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获奖论文汇编[C];2004年
9 尹显庆;;论知名商品的反不正当竞争法的保护[A];律师事业与和谐社会——第五届中国律师论坛优秀论文集[C];2005年
10 杨莉;;论《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缺陷及完善[A];反不正当竞争理论研究[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司建楠;宗庆后代表:加快修订完善《反不正当竞争法》[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本报记者 张伟;宗庆后:《反不正当竞争法》还有修改余地[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9年
3 记者 郭晓宇;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 工商总局已形成草案[N];法制日报;2010年
4 杨涛;反不正当竞争法,要给正当竞争留足空间[N];检察日报;2011年
5 南京大学法学院 王后海;建议修改《反不正当竞争法》[N];江苏法制报;2012年
6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张平;违反“爬虫协议”能否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N];人民法院报;2013年
7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 袁滔;片面宣传行为必然受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制吗?[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3年
8 上海市工商局检查总队 张炜 倪珑;本案可以适用《反不正当竞争法》吗?[N];中国工商报;2014年
9 顾秀莲 江必新 张军 李玉光;《反不正当竞争法》实施十年历程[N];中国工商报;2003年
10 山东省枣庄市工商局 市中分局 张冬磊;从一起价格投诉看《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一条的局限性[N];中国工商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吉田庆子;中日反不正当竞争法比较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06年
2 王仁富;中国竞争法律体系及其协调性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贤;欧盟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对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修订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陈吉舜;论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完善[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3 吴夏梦;反不正当竞争法一般条款司法适用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4 王叶;“非公益必要不干扰原则”的评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5 蔡崇山;软件干扰行为的正当性判断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6 张莎莎;论知名商品标识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保护[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7 吕侨;商业诋毁类型化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8 赵王睿U,
本文编号:1071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071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