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四象纹饰与后装饰艺术
本文关键词:浅谈四象纹饰与后装饰艺术 出处:《美术教育研究》2013年1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笔者通过研究传统的四象纹饰,深入剖析了后装饰艺术的一些基本要素和原理,认为后装饰艺术必须与民族文化和民族设计元素这一鲜活的生命要素牢牢结合。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505
【正文快照】: 中国古代的四象纹饰,“就其所遗留的艺术符号资料而言,它的起点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彩陶文化;就其作为一种精神现象而言,它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8000年前的原始信仰”。①人们发现它与古代天文学中的二十八星宿、十二次②等有着不可分割的渊源关系。据考证,四象纹饰最早产生于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胡文锦;黄凯;;徽州雕刻装饰图案在包装设计上的开发应用[J];大众文艺;2010年07期
2 陈宁;常悦;;混沌分形艺术与产品设计实践[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0年1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胡文锦;安徽民间装饰图案的应用价值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2 陈哲;中国传统纹饰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杨明晓;本命年吉祥挂饰造型艺术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余君平;装饰在小家电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5 刘亚亚;陶瓷产品装饰创新性设计思维[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2年
6 秦蓉;论现代装饰艺术语境中的传统文化符号[D];南京艺术学院;2014年
7 江静;芜湖铁画工艺品及其包装与宣传设计[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8 刘源;芒市傣族剪纸纹样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开发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9 高林娜;大理白族甲马纹样研究及其在地区民族工艺品中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汉广;后现代的多重意义探讨[J];当代外国文学;2001年01期
2 郭本禹;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的首次全景式梳理——评《现代心理范式的困境与出路——后现代心理学思想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3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J];湖北美术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4 刘德海;脑力操练篇——“后现代”叙事[J];中国音乐;2003年03期
5 刘然;后现代艺术的多元性特征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6 许世茂;存在·悖谬和解构——我国“后现代”小说的文本逻辑[J];扬州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应雷,薛雯;“后现代”之后的艺术设计是什么?[J];艺术百家;2005年05期
8 刘双贵;;文化的循环:现代与后现代的另一种理解[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黄维j;;在“后现代”用古典理论看新诗[J];诗探索;2005年03期
10 张建国;梅露;;真实的笛声 真实的力量——评电影《图雅的婚事》的后现代表现手段[J];电影评介;2007年2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严勇;;科学卫士反击后现代[A];庆祝科学技术与辩证法创刊20周年文集[C];2004年
2 刘志军;侯春娜;;浅析后现代心理学思想[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史占彪;骆宏;曾海波;;后现代“心理教练”:助人模式的新趋势[A];第七届全国心理卫生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4 于小平;;后现代情境中的当代中国雕塑[A];高等党校艺术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C];2002年
5 杨山青;;文化的焦点,后现代的视角:2000年以来我国异化和归化研究综述[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第6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07年翻译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高峰强;叶浩生;彭运石;;过程(建设性后现代)心理学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张惠茜;;麋鹿后像论[A];2013国际工业设计研讨会暨第十八届全国工业设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仪平策;;中国的艺术大众化与“后现代”问题[A];东方丛刊(1993年第1辑 总第五辑)[C];1993年
9 王岳川;;海外学者的“后学理论”与文化批评[A];东方丛刊(2001年第2辑 总第三十六辑)[C];2001年
10 马永波;;客观化诗学的生态维度[A];“中生代与新世纪诗坛的新格局——两岸四地第五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尚杰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后现代交锋:一种全新的启蒙[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刘悦笛(中国社科院哲学所);后现代的一种视域:思想与文化的交锋[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3 马汉广;西方后现代意识的剖析[N];文艺报;2005年
4 王洪波;当科学邂逅后现代[N];中华读书报;2005年
5 刘兵;后现代、科学与公众[N];中华读书报;2005年
6 周雁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盛宴[N];中华读书报;2005年
7 洪洁;后现代悲喜剧[N];中华工商时报;2001年
8 王天民;深刻认识现代发展模式弊端[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9 赵荣君;后现代城新思路审视市场[N];天津日报;2006年
10 马驰;如何走出后现代[N];文艺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洪洋;当艺术成为一个疑问[D];中央美术学院;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祥浩;关于后现代反科学思潮的哲学思考[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2 高倩;后现代的忧郁喜剧[D];上海戏剧学院;2009年
3 周楙;历史的建构:解读卢森堡事件的后现代改写[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年
4 王美玲;后现代语境中的道德状况之探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钟金花;后现代—一种新的元叙事的合法化进程[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6 曾彩媚;一个多元的后现代世界[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14年
7 李蔓;语言之为语言—人之为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邬蒙;迷失于后现代的田园[D];苏州大学;2005年
9 祝春华;主体的泯灭与个性的崩溃——关于“非个性化”理论的知识谱系的解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闫宏一;伊恩·麦克尤恩作品中的后现代儿童[D];河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3143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314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