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名人故居“情景教育空间”特征与环境行为分析
本文关键词: 四川名人故居 情景教育空间 环境行为学 出处:《中华文化论坛》2014年07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现代城乡环境在模式化的建设过程中逐渐失去了其地域文化特色与空间场所精神,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四川名人故居多,淳朴自然、清雅幽远,注重通过院落空间,景观外环境以及庭院植物造景等营造场所的情景教育空间。本文以环境行为学、符号学等为理论基础.以陈家桅杆、夕佳山民居、三苏祠、郭沫若故居等四川名人故居为例,从民居建筑选址与布局,建筑装饰艺术文化寓意,庭院五感设计,庭院植物造景文化性四个方面,综合分析环境、文化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从环境行为学角度探讨情景教育空间对人的积极影响,并探讨如何将传统情景教育空间设计表现手法应用于现代城乡环境,以求能保护及延续文化传统与建设具有人文精神的居住空间。
[Abstract]: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and space spirit gradually lost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of moder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in the mod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be met. Sichuan celebrities, simple natural, elegant and far, by focusing on the courtyard space, landscape and garden plant landscape environment to create places of situational education space.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al behavior of semiotics as the theoretical foundation. By Chen mast, XIJIASHAN houses, Su temple, former residence of Guo Moruo and other celebrities in Sichua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site and layout,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art culture, courtyard five design, four aspects of garden plant landscape culture, comprehensive the analysis of the environmen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people and culture, from environmental behavior to explore the positive effects of scene teaching space on the human perspective, and explore how the traditional scene teaching space design technique application In the modern urban and rural environment, in order to protect and continue the cultural tradition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of the living space.
【作者单位】: 四川大学建筑与环境学院;
【分类号】:TU-0
【正文快照】: 中国民居作为中国人的理想居住模式,表现出独特的空间形式与地域识别特征,是不同于西方建筑的东方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具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川蜀之地自古人才辈出,分布有众多名人故居,风格多淳朴自然、清雅悠远。名人故居承载了浓厚的地域文化,个性鲜明。民居主人在民居的营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袁犁,姚萍,李嘉林;夕佳山民居景园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林宇楠;罗谦;;四川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特色及对植物造景的启示[J];四川建筑;2009年02期
3 孙]];张召;;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J];山东林业科技;2012年01期
4 罗谦;莫妮娜;贺琼;牟坤;;四川夕佳山民居“情景教育空间”的营造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牟杨;郭莉梅;赵艳宜;;夕佳山镇民居建筑群落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经营管理者;2012年19期
2 陈新洋;陈新建;;地域传统建筑建造技艺及特征分析——以塘房村民居为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4年02期
3 李雪芬;;巴蜀传统园林中植物造景对现代园林的借鉴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07期
4 杨倩;杜宏武;;“潮客交融”城镇地域建筑的文化解读与风貌重塑——以梅州市阝留隍镇为例[J];华中建筑;2014年05期
5 徐辉;;巴蜀传统民居院落空间的发展演变初探[J];建筑技艺;2014年03期
6 刘梅琴;杨思声;;环境变迁对客家土楼围合形态的影响[J];华中建筑;2014年03期
7 冯齐;王秀慧;;“一线天”小天井形制文化探微——以兰溪诸葛村为例[J];江苏建筑;2014年04期
8 林宇楠;罗谦;;四川传统园林植物配置特色及对植物造景的启示[J];四川建筑;2009年02期
9 戴秋思;刘春茂;;竹文化浸润下的西蜀园林[J];四川建筑;2011年05期
10 罗谦;莫妮娜;贺琼;牟坤;;四川夕佳山民居“情景教育空间”的营造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泳全;建造过程中人的因素[D];清华大学;2012年
2 刘文炯;水中堡[D];中央美术学院;2014年
3 黄毅;族群、空间与公共治理的实践逻辑[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4 王南希;京西门头沟山区村落乡土建筑与景观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阳;情境教育理念下的幼儿园建筑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2 孙]];城市公园声景评价与营造[D];山东农业大学;2012年
3 王凯;川西古典园林艺术在当代景观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2年
4 赵龙梅;我国东北地区传统井干式民居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3年
5 杨茜;汉润里半公共空间空间异化现象及类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梅瀚;广东三峡移民住区规划与建筑改造设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7 郎大志;浙江乌石村村落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8 卓高松;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办公建筑的被动式设计策略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9 任萌;晋中地区传统聚落空间组织与文化仪式的相关性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10 王飞;乡土建筑遗产保护实践的梳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犁,姚萍,李嘉林;夕佳山民居景园建筑风格与环境艺术[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2 袁晓梅;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声环境控制[J];古建园林技术;2006年03期
3 程秀萍;裘鸿菲;周雯文;;声景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运用[J];华中建筑;2007年12期
4 葛坚,卜菁华;关于城市公园声景观及其设计的探讨[J];建筑学报;2003年09期
5 秦佑国;声景学的范畴[J];建筑学报;2005年01期
6 袁晓梅;吴硕贤;;中国古典园林的声景观营造[J];建筑学报;2007年02期
7 尹航;李慧希;;漫谈苏州园林的植物造“境”[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8 吴晓华;王水浪;;城市园林空间中的声景设计[J];山东林业科技;2008年02期
9 尚改珍,王宁,黄涛,李宏伟;传统建筑文脉与现代城镇规划的延续[J];小城镇建设;2002年05期
10 罗谦;莫妮娜;贺琼;牟坤;;四川夕佳山民居“情景教育空间”的营造探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国棋;声景研究和声景设计[D];清华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路;;名人故居保护,如何走出尴尬困境[J];中华建设;2011年04期
2 王其全;;城市建设与名人故居保护[J];浙江工艺美术;2000年04期
3 高巍;朱文一;;名人故居与北京城[J];建筑创作;2007年08期
4 钟行明;李常生;;名人故居遗产活化——台北市蒋经国故居案例分析[J];建筑与文化;2010年05期
5 杨宝民;老舍故居——走进北京名人故居[J];建筑知识;2004年04期
6 姜炳仪;;感受大家故居[J];建筑与文化;2006年S1期
7 陆翔;熊皓;;北京西城区近现代名人故居保护研究[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林江;;浅谈如何使名人故居成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平台[J];海峡科学;2008年09期
9 汪德操;唐霞;范磊;;浅谈青岛的名人故居建筑[J];山西建筑;2009年12期
10 钟诗蓉;;保护名人故居发挥城建档案作用[J];城建档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祖栋;张淑芳;;关于宁波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调研报告[A];2011年浙江省社会学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楠;;城市人文历史的坐标——浅谈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3 何婷;;名人故居与文化传承浅析——以老舍纪念馆为例[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4 郑智;赵笑洁;;论名人故居、纪念馆宣传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创新问题[A];新世纪博物馆的实践与思考——北京博物馆学会第五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张宝秀;成志芬;;国外经验与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利用[A];当代北京研究(2011年第3期)[C];2011年
6 陈建江;陈爱武;;名人故居的讲解模式与方法[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4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7 刘仲华;;名人故居与北京城市风貌[A];《北京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献整理与研究》课题[C];2006年
8 王瑛;;如何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发挥作用——发挥名人故居德育基地作用 加强对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A];浙江省博物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6年
9 张宝秀;成志芬;;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卢长瑜;奚永华;;保护传统 把握现代化[A];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第十四届学术研讨会会议文件[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杨中兴;名人故居也是文化旅游资源[N];大理日报(汉);2005年
2 本报记者 乔欣;广州名人故居亟待保护[N];中国文化报;2010年
3 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 张秋兵;名人故居发展为纪念馆浅析[N];中国旅游报;2010年
4 记者 潘良蕾;300媒体聚焦名人故居保护[N];联合时报;2011年
5 李晔;名人故居,如何叫好又叫座?[N];解放日报;2003年
6 宣传中;名人故居应成为道德建设重要平台[N];文汇报;2005年
7 王军;立法保护名人故居须有新思维[N];光明日报;2009年
8 本报驻鄂记者 钱忠军;名人旧居修复后如何“新生”[N];文汇报;2010年
9 ;名人故居出路何在?[N];中国质量报;2000年
10 曲直;拿什么来保护你 名人故居[N];人民政协报;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琼;上海名人故居旅游开发利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王璨;名人故居旅游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3 曹帆;云南名人故居建筑特色解读[D];昆明理工大学;2012年
4 王佳星;西安地区近代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5 施豪;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D];安徽大学;2013年
6 何碧云;四川名人故居旅游开发与保护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7 颜丽;青岛历史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3年
8 朱兆阳;开封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9 成志芬;北京旧城区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6年
10 胡悦;历史名人纪念园规划设计初探[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4766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476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