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发生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及其它——由“立体雕塑与平面装饰孰先发生”之争引发的思考
本文选题:艺术学理论 切入点:艺术发生学 出处:《艺术百家》2012年06期
【摘要】:艺术的起源问题是一个千古之谜。长期以来,有关此谜的猜想众说纷纭,其中,以李格尔为代表的"立体雕塑先于平面装饰"说和以李泽厚为代表的"模仿先于抽象"说,在艺术发生学研究领域占有显著地位,影响甚广。本文通过情境逻辑研究法、试错与证伪(即"猜想与反驳")的方法,以及生理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对上述论点作了批判性的检验和清理,并提出了迥异于前人的见解。
[Abstract]:The origin of art is a mystery of the ages. For a long time, there a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is riddle. Among them, the theory of "stereo sculpture precedes plane decoration" represented by Li GE and the theory of "imitation before abstraction" represented by Li Zehou. It has a prominent position in the field of art genomics and has a wide influenc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method of situational logic, the methods of trial and error and falsehood (that is, "conjecture and refutation"), as well as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physiology and psychology. This paper mak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and cleaning up of the above arguments, and puts forward different opinions from those of the predecessors.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分类号】:J0
【参考文献】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缪哲;汉代艺术中外来母题举例[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天德,张宗福;从神本走向人本——殷商西周时期的文化特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厚实;郭彤;;宫体诗与花间词文本生成背景比较解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04期
3 陈祥明;;注重形式美与提高鉴赏力——中国绘画鉴赏的理论与实践[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4 黄超;;风景区出入口道路沿线地区控制规划浅析——以九华山佛光大道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4期
5 吴喟;;简论《九歌》的神灵形象及其成因[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3期
6 李发亮;;《楚辞》美学意蕴管窥[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7 彭倩;;悲耶? 壮耶?——从杜甫与吴雯的昭君诗看两人历史观的差异[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8 余娴;李媛媛;;现代中国油画抽象性方向的发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8期
9 赵彩妹;;因画题诗句,借诗传画意——谈张翥的题画诗[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10 隋冰心;;商代神秘文化与兽纹装饰艺术特点[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裴继刚;;佛山陶塑艺术的传承与创新[A];第九届全国陶瓷艺术设计创新评比暨首届中国陶瓷艺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杨春鼎;;形象思维的环节和过程[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3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与新的科技革命和教育革命——纪念钱学森倡导思维科学研究三十年[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4 杨春鼎;;形象思维研究对于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意义[A];中国思维科学研究论文选2011年专辑[C];2012年
5 朱存明;;新时期以来中国美学史书写的形态与反思[A];中华美学学会第七届全国美学大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铮;;简论人类文明的艺术性[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七辑)[C];2010年
7 姚亦锋;;探讨“风景园林”“景观”概念以及相关研究[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8 金爱秀;;汉画像的创作心理[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陈广;魏晓阳;鞠辉;;汉代信仰神仙化趋向世俗化演进的端倪——汉画像石“应龙、羽人射兽”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刘小磊;鞠辉;;南阳陈棚汉代彩绘画像石墓三幅画像的考析[A];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小燕;魏晋隐士美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谢华;《长物志》造园思想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3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伟;索伦鄂温克宗教信仰:仪式、象征与解释[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5 过晓;论作为中国传统绘画美学概念的“似”[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6 李谷乔;唐代高僧塔铭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罗绂文;李泽厚“情本体”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邵明珍;仕与隐:唐宋文人典型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冯志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杨会敏;朝鲜朝前半期汉诗风演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谈水彩画的装饰性语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振宇;中国古代思维模式下的传统造园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3 王思齐;《新序》《说苑》小说价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春香;从翻译美学角度看霍译《红楼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胜军;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古典诗词教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李世敬;论黄慎人物画造型的审美特征[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米丰翠;《老子》母性品格审美探微[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谢甜琼;论公共艺术与株洲市城市形象塑造[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10 杨勇波;明清时期“喜相逢”纹样艺术符号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巫鸿;;“开”与“合”的驰骋[J];读书;2006年05期
2 吴山菁;;江苏六合县和仁东周墓[J];考古;1977年05期
3 ;汉长安城武库遗址发掘的初步收获[J];考古;1978年04期
4 蒋廷瑜;;西林铜鼓墓与汉代句町国[J];考古;1982年02期
5 叶小燕;;东周刻纹铜器[J];考古;1983年02期
6 夏鼐;;商代玉器的分类、定名和用途[J];考古;1983年05期
7 郑振香;;妇好墓出土司(免N)母铭文铜器的探讨[J];考古;1983年08期
8 张长寿;卢连成;;长安张家坡西周井叔墓发掘简报[J];考古;1986年01期
9 吉木布初;关荣华;;四川昭觉县发现东汉石表和石阙残石[J];考古;1987年05期
10 孙机;;洛阳金村出土银着衣人像族属考辨[J];考古;1987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复;;方法与对象的适应——与党圣元商榷[J];文艺研究;1997年02期
2 袁圆;;论文学翻译中译者的情感[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3 齐彪;;艺术起源与人类的“无意识”心理[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7年01期
4 ;艺术的观察有什么特点[J];文艺理论研究;1984年01期
5 郭海鹰;刘加宽;;关于我对视错觉的粗浅认识[J];华章;2011年18期
6 黄厚明;;中国早期艺术史研究的方法论问题——以商周青铜器饕餮纹图像为例[J];民族艺术;2006年04期
7 张杰;;文学在心理角度的剖析[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8期
8 申利锋;;荣格原型批评理论述论[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陈伟长;;差异原理形式在后现代主义艺术中的运用[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1年01期
10 高巍;李平;David S.Miall;;读者反应实验介入文学研究[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路由喻放;;Flash网络广告中的设计心理学[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2 陈汝春;;对形象思维规律的可贵探索——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形象思维的论述[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二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一九八二年年会论文集[C];1982年
3 栾昌大;;文艺创作与理性思考漫议[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4 杜义芳;;艺术心理测试与艺术心理调整[A];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5 肖荣;;论艺术直觉的特点和作用[A];《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第四辑暨全国毛泽东文艺思想研究会1984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84年
6 王宇中;;作家及其文学作品中爱情婚姻模式的心理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吴绵绵;;人文修养与文学语言的互动关系[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8 余朋;;浅议色彩设计中的色彩心理与色彩搭配[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9 张映先;张小波;;格式塔意象翻译:从大观园到太虚幻境[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小芳;;小说辞章理论与实践的巧妙融合——读祝敏青《小说辞章学》感悟[A];文学语言理论与实践丛书——辞章学论文集(下)[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扬帆;意象新解[N];文艺报;2006年
2 曹俊杰;艺术家的现实与神话[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3 徐珂;文艺学理论边界不能无限扩大[N];中国艺术报;2006年
4 刘晓南;失去养分的文学批评[N];北京日报;2008年
5 苗永姝;色彩的性格[N];中国信息报;2008年
6 杨匡汉;面对“新世纪文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
7 堂圣元;拓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的文化维度[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高庆峰;社会艺术教育遭遇师资之困[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文所 叶隽;文学批评何以成立?[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江湖;儿童文学创作精品怎样赢得市场[N];文艺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蓝星;个体艺术智能的发生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华伟;瑞恰兹的《实用批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张静;朱光潜审美筋肉理论及其延伸思考[D];河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姜燕;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吴洋洋;王国维美学研究的动因[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5 闫敏敏;文学翻译中译者的审美过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张闯;探究朱光潜多元整合的思维模式及其在抗战时期中国的实践途径[D];重庆师范大学;2005年
7 冯建平;从关联理论角度分析《围城》的幽默翻译[D];天津理工大学;2007年
8 张大鹏;原型批评和原型类别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9 许蚌;分解与实验:现代艺术的核心[D];安徽师范大学;2002年
10 马明杰;布洛克艺术哲学研究[D];河北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6729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wenyilunwen/shinazhuanghuangshejilunwen/1672917.html